中俄建绥芬河-波格拉尼贸易综合体 莫斯科中国城-友谊线


中俄兴建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 
2004-06-16 19:52 新华网 

     新华网哈尔滨6月16日电(记者吴晓东)16日,参加哈洽会的绥芬河市政府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由中俄两国共同投资的“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项目目前正式启动,中俄边境4平方多公里的区域已经封闭,开始破土动工建设。 

    绥芬河是黑龙江最重要的对俄贸易口岸,是滨绥铁路与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联结点,距俄对应口岸波格拉尼奇内21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港口城市海参崴230公里,是通向东北亚出海贸易的大通道。去年,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额实现19亿美元,居全国对俄口岸的第一位。“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的开工建设,标志着中俄贸易的提档升级,顺应了东北亚经济圈的发展。其中方投资商是上海世贸集团,目前已到位资金上亿元;俄方投资者是滨海边区一家企业集团,投入资金与中方大体相当。据介绍,这个综合体功能齐全,包括商品交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旅游、仓储、高科技园区等。
   2004-06-16 19:52 新华网 


莫斯科的中国城——俄罗斯人眼中的“友谊线” 
2004年06月13日 15:13 

  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经贸关系的发展,在俄经商和学习的中国人日渐增多。在俄首都莫斯科,已经形成了不少中国人的聚居区。莫斯科《新消息报》近日刊登《莫斯科的中国城》一文,从俄罗斯人的视角,介绍了在俄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现状以及中俄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摘发如下:

  “友谊线”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区在莫斯科的大型批发市场周围发展起来。其中最大的要数伊兹梅洛沃市场旁的中国社区。这里被称为“友谊线”。

  中国商人租用了大量集装箱,摊位附近挤满了人力板车,拉车的都是塔吉克人,板车上堆满了特大的装货包裹。几乎每个集装箱上都挂着硬纸板,写有汉字和半通不通的俄文,大意是“求租房屋”、“出租集装箱”和“寻卖主”。讨价还价的主要是中国人,尽管他们的俄语非常蹩脚。这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商业语言:其中充满了数词、“很好”和各种奇特的手势。

  运到市场上的中国货物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从普通的发卡、昂贵的皮衣到气味浓烈的香料和瓷制餐具。一位姓赵的女商贩这样谈她的经验:“最主要的是会进货。这里面重要的不是赶时髦,而是要考虑到季节的温度。我有一个朋友,在夏天之前进了一批足球,但那个夏天天气很冷,结果亏了本。另一个朋友进了一批男装,结果发了。” 赵在莫斯科卖了5年的绒线衫。当被问及收入时,她神秘地笑了笑,双手一摊,几分为难地嘟囔说:“不多,没有固定的收入。总是有多有少,有一次3个月就赚了1万多美元。”

  中国街区

  在“友谊线”入口附近有些卖中国水产品的摊位。其中包括冰冻的大虾、鱿鱼和鲤鱼。整个市场上弥漫着鱼腥味。买海鲜的中国人说,用它们可以烹饪出美味菜肴,这种大虾在莫斯科的商店里是买不到的。鱼摊的旁边是中国“迷你超市”入口(集装箱内摆放着很多小桌子,卖的都是清一色的中国食品)。

  市场内有中国美发店,还有不太正宗的北京烤鸭店。这里只是没有专业的洗衣店,但商贩们估计,洗衣店会很快出现。过去莫斯科有专门传递中文信息的寻呼台。但随着手机的普及,这样的公司都消失了。

  “友谊线”总有几个年轻女孩,向中国人卖报纸。这些报纸刊登新闻和摘自中国媒体的分析文章。莫斯科这样的报纸有近10家,例如《龙报》和《莫斯科晚报》等。主要是中国人在这些报纸上做广告。

  总之,中国人尽量克服身在异乡的苦闷,在莫斯科可以买到中国电影DVD和卡拉OK光碟。莫斯科的每家中国饭店都设有卡拉OK单间。一到夜晚,中国人成群结队地聚集到那里,喝酒唱歌。

  俄罗斯人和中国人

  我们在伊兹梅洛沃市场上认识的莫斯科人亚历山大·波波夫说:“中国人都很好。当我在大学读书时,我的同学告诉我说,学中文是件很好的事。他的理由是:中国是有前途的国家。我至今仍在学习中文,因为完全掌握这门语言是不可能的。”

  我在莫斯科中心的一家中国餐馆还遇到一个喜欢中国的俄罗斯人。他名叫伊戈尔·科波索夫,几年前自己建立了一个网站。他说:“内容全是用俄文讲中国的事,用中文讲俄罗斯的事。”“我喜欢中国。从7岁起,妈妈把我送到专门的中文学校,学习汉语。后来我又对中国的艺术感兴趣。现在,我努力使两国人民的友谊走上文明的轨道。”

  伊戈尔对自己的熟人俱乐部感到十分骄傲。他说:“那里很多人可以彼此相遇相识。中国人非常愿意与俄罗斯人交往。”(来源:新华网)

 

 

 

 

 

 
  邮箱地址:hs@mhwh.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冠城北园6-6-7a 邮编:100088
copright www.mh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89.844毫秒
京ICP备100516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