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论坛/心理教育应提上学校教育议程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教育应提上学校教育议程
2004-6-4

    新华社  心理学专家认为,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当从点点滴滴入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
    有些挫折和打击,在成人看来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却往往引起一些学生心理的巨大波动。别人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会在一些学生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令人难以置信地形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济南市有位初中女生,每天学习到凌晨,父母夸孩子懂事、学习用功,但孩子却难以承受心理的压力,割腕自尽。前不久,山东省沂水县一位中学生,因为琐事和家人发生争吵,一时情绪失控,先是砍伤了80多岁的奶奶,后来又砍向卧病在床的父亲,夺门出逃时再把一位邻居砍伤。
    类似事件虽然只是发生在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但心理问题却是每一位学生随时都可能遇到的。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他们可能会遇到或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据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翟静的研究,目前,厌学、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地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他认为,健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日昌将人的素质二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应地将教育二分为体育和心育。他说:“人的身心好比‘人’字的撇和捺,二者缺一不可。” 
    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省市陆续开展起来。如今,全国许多中小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了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在一些人眼里,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有的人不承认一些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者把心理健康问题简单地看作思想品德问题、缺乏法制观念等,试图用老一套办法解决新时期的新问题。有的学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有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课本、讲概念、考条条,甚至企图通过一年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老师一句鼓励的话甚至一个微笑,可能会使一个“落后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起自信心,从而改变一生;老师的一次嘲讽,可能伤及一个好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敌对情绪。郑日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区及媒体的共同任务,作为学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将其渗透在学校的各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他说:“接纳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是心育成功的关键。”
(2004/06/04 09:06 新华社)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2004-6-4

    新华社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专家们所依据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社会适应标准,一是医学标准。大多数专家倾向于用社会适应标准衡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专家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是:
    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作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
    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2004/06/04 09:08 新华社)

 

 

 

 

 
  邮箱地址:hs@mhwh.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冠城北园6-6-7a 邮编:100088
copright www.mh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173.828毫秒
京ICP备100516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