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述评]联合早报:当"海龟"遭遇"海带"——实现良性流动与准确对接


如果从1874年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随传教士赴美留学算起,中国的留学史已逾百年,但真正形成规模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

90年代以来,新一波留学热潮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出国热持续不断,归国潮来势凶猛,但“海龟”(“海归”)们却开始遭遇“海带”(“海待”)的尴尬。据统计,自1978年至2003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约70万人,回国人员达17万人。
在北京近期举办的一次留学人员招聘会上,中关村有家软件公司报出月薪2500元人民币的条件,居然引得海归硕士们争相竞聘,这与以前几十万元年薪的行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的“方鸿渐”模式,在海归人员首选地之一的上海也走进死胡同。据悉,上海找不到工作的“海龟”已达7000人。

中国真的人才过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的人才不会贬值。关键在于市场与个人如何定位。

前两年,互联网泡沫膨胀,中国渴望能够带来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海归人员,有的人一回国就可以“卖”天价。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挤压之后,人才市场对海归人员的评价与使用正渐趋理性。

随着中国国内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可替代“海龟”的人才逐渐增多,但海归派仍具有联系中外的优势。人才市场的竞争与开放,带来的必定是人才的流动,及与市场的对接。要实现良性流动与准确对接,就必须付出代价。对于海归派来说,这种代价包括时间和精力:他们需要重新熟悉中国的发展现状,适应中国的社会现实。
从这个角度说,虽然“海带”潮对于学子们来说是痛苦的,但其积极意义在于,显示出中国人才市场正日趋成熟,也迫使“海龟”们给自己一个理性的“估价”。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张莹 )

 

 

 

 

 
  邮箱地址:hs@mhwh.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冠城北园6-6-7a 邮编:100088
copright www.mh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89.844毫秒
京ICP备100516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