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目睹内地新闻界之怪现状
经常看内地新闻,看得多了,便发现一些怪现状。信手拈来如下几种: 一曰“大报”不大,“小报”不小。人们对当今的报纸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区分,将党政国家机关主办的日报称为“大报”,而把晚报及其它各类报纸称为“小报”。一张报纸办得如何,发行量是重要甚至唯一的检验标准。套用著名的“猫论”来说,“不管大报小报,捉住读者就是好报。”按说,“大报”由于具有特殊的地位、名声和权威,其发行量应该是最大的。可我在京城和其它许多地方的报摊上,却奇怪地发现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小报”。我问摊主们为何不卖“大报”?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自己掏钱买报纸的都是老百姓,他们怎么会买『那样』的报纸?”而且,据好几个在相当级别的“大报”就职的朋友透露,尽管他们的报纸堪称老大,而且有“红头文件”帮助发行,可发行量仍然呈逐年下降趋势。与许多发行量很高的“小报”相比,他们感到“汗颜不已”。 二曰正刊不“正”,副刊不“副”。报纸的正刊好比是或鸡鸭或鱼肉或海鲜之类的正菜,而副刊只不过是一碗汤或一道点心之类的配菜。那么读者喜欢“吃”什么呢?我发现许多人看报纸的“口味”都很怪──无论报纸有多少版面,也无论报纸的头版头条多么醒目,可他们从不“正眼”相看──有的一目十行地瞄一下标题,有的则干脆不屑一顾;而他们对于副刊却情有独钟,急切地在众多版面中找寻它的面孔,见到它就如饥似渴爱不释手。然而我想,无论哪家报纸,绝大多数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用在“正菜”上,而“正菜”无人吃,岂不是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精神食粮的浪费和物质食粮的浪费同样都是犯罪啊! 三曰黄金节目无人看。电视的黄金时间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据说在某大牌电视台黄金时间做广告,一秒钟万元以上。因此可想而知,电视黄金时间的节目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也一定是最吸引观众的。可我发现,许多观众都不喜欢所谓的黄金节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大都安排的是新闻类节目,其实观众对这些新闻早已耳熟能详,因此每在黄金节目期间,观众要么是拿着遥控器频频换台,要么是乘机出门遛弯…… 四曰现场直播无现场。顾名思义,现场直播是最真实的新闻报道。可我发现有些现场直播却在真实上打了折扣──某电视台现场直播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况,可“现场”里就是主持人和几个嘉宾在解说,寥寥无几的几个现场画面还是从国外电视节目中剪辑来的,观众根本看不到真正的现场。不是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么?如此回避真实的现场直播还有什么意义? 五曰外电都是天灾人祸。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我发现如今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在报道天下事时,大都是水火灾害、车祸事故、恐怖袭击之类。不是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么?可为何新闻报道如此“离题”甚远呢?作者:杨学武 (来源:香港大公报  2004年05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