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中青报:市长道歉如果程式化 不道也罢
近来,不断有市长向市民道歉的新闻见诸报端。毫无疑问,市长们因为政府行政不力向市民道歉,是人民政府对人民负责的生动体现,值得赞赏。但是仔细阅读相关报道之后,笔者觉得,市长们道歉的具体方式、内涵是否可以更丰富一点呢? 比如在场合上,既然是向全体市民道歉,那么选择一个直接面对广大市民的场合就显得更郑重、正式,也便于市民更真切地感受市长的歉意。然而我们注意到,两位市长道歉的地点都是在相关的干部会议上,虽然是相关事故的整治动员大会,但毕竟是小圈子内的干部会。从层级序列上讲,与会者都是市长的下属;从法理上看,他们也不是全体市民的当然代表。所以,在这种情形下,虽然事后道歉声还是通过媒体迅速传达给了广大市民,但在临场感、亲切性上则难免有所损失。 看具体的文本,市长道歉本身也稍嫌单薄、格式化,庄重有余,生动不足。当然,笔者这里说的生动并非轻松意义上的,而是就其亲和力、感染性来讲的。除了“道歉”字样外,是否还可以有点别的来丰富这种歉意本应具有的内疚、沉痛、自责的内涵呢?应该说,道歉作为人际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身是非常人性化的,体现了人类勇于承担责任的可贵的反省精神。一般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规范行为,对政府而言,也显然不是法定的规定动作。之所以我们的市长要代表一级政府道歉,无非是人本政治理念的内在人性尊重要求下的一种向人民抱愧情感的自然流露。 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笔者以为,道歉应该是直面、恳切、率性、自然的。虽然说政府是一种社会机构,市长致歉可以有他组织化的特殊一面,但既然都是道歉,既然都是一种愧悔自责心情的表达,本质上就应该一致的。如果我们回避了道歉的这种坦荡、诚恳属性,把它凝固成一种姿态性、程式化的东西,流于辞令上的虚套,我想这样的“歉”不道也罢。(张贵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4年05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