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报评论:从指纹事件看中美外交摩擦
中国外交部宣布,3月30日起改变美国公民入境方式,以报复美国不顾中方多番交涉,坚持对中国大部分赴美人士留取指纹。中国的相应措施包括对美方持外交、公务护照因私前往中国者,一律按其赴华目的颁发相应的普通签证,并收取签证费;中国驻美领事馆对申办签证的部分美国公民进行面谈;凡美国公民访华,不得申办口岸签证,必须事先在境外办妥签证手续。在此之前,巴西一位法官在美国实施留取指纹措施后,立即透过法院颁令,规定所有美国公民在进入巴西国境前接受对等安排。 据中方的说法,外交部自今年1月起多次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指美国要求申办赴美签证的中国公民留取指纹并拍照,侵害中国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权。驻美大使杨洁篪曾约见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表达了中方对美国此一“歧视性”做法的强烈不满;不到一周,中国即采取报复行动,美国对此表示遗憾。指纹事件引起中美外交不大不小的风波,此事如何善后,仍待双方进一步交涉讨论。   政策不能因国而异 人有相似,指纹却独一无二,是人尽皆知的常识,利用指纹鉴别执行入境管理工作,却能大大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美国以电子扫描方式搜集申办签证外国人的指纹,在机场进行身份核实,对申办签证者既不会造成严重不便(扫描过程需时仅数秒),且对美国防止恐怖分子渗透境内有实质帮助,站在国际合作反恐的立场而言,无可厚非。然而这项措施已先后招致巴西和中国两个大国的报复,足见事态远比美国想像的复杂,当中涉及民族尊严、人权等问题,处理不好,大有可能损害美国与其它国家的关系。 利用指纹识别入境者身份,在美国的确有着种族主义的根源。19世纪80年代,加州政客为了争取选票,利用当地人仇视中国劳工的情绪,向联邦政府建议以套取指纹方法规范中国移民出入境,防止有中国人利用伪造证件或在黑市买卖合法证件潜入美国。当时的加州众议员摩罗就曾指出,“中国佬”的面相活像一个模倒出来一样,无从分辨;洛杉矶一份报章指一个中国洗衣工人的指纹,比其面貌更易识别等。 一百多年来,美国少数族裔民权大大改善,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向美国以牙还牙,彰显了其泱泱大国尊严不可侮的立场,但中国移民在美国的辛酸血泪,在指纹事件引起的中美外交风波中,历史伤痕似仍隐约可见。美国虽三番四次强调新措施只为加强防范恐怖活动,绝非针对个别国家,但28国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公民,不仅无须留取指纹,停留90天以下且享有免签证入境;此一待遇上的区别,令受美国新措施影响的国家产生遭人歧视的感觉,可以理解。 站在科学的角度而论,现代生物统计科技先进普及,将之应用在入境管理上,大有可取之道;可是推行相关政策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因国而异,否则将难取信于国际社会。 签证争端酝酿已久 【香港《南华早报》4月2日文章】题:在签证争执中双方皆有损失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中美签证争端不知从什么时候地方就冒了出来。其实美国自“9.11”恐怖袭击以后对大陆商人、学者和旅游者实施的严格入境制度,就已经埋下了它的根源。 这个问题酝酿近两年了。既然这场冲突已经公开化,美国的企业和高校已经感觉到这些限制造成的不便,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在这样一个跨国恐怖活动猖獗的年代,加强边境控制和安全措施的必要性是难以驳斥的。但如果新法规严重限制了货物、思想和人员的正常流动,那就有必要对它进行重新审查。这一点最近体现在美国高校。今年春天,申请入学的海外人数急剧减少。现在,有人担心由于签证的缘故,美国保持自身竞争力所需的高级工程师和科技人才会转移到其他地方。 很久以前,美国学者就抱怨说,中国学者到美国参加会议或其他计划会遇到不必要的耽搁。而美国企业说,由于他们的顾客和海外员工在申请旅行签证时面临较大困难,他们可能会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 去年大约这个时候,美国把签证费用提高一倍。当时,中国也提高了本国签证的申请费并告知美国人以后不可以通过邮件申请签证。这些措施没有导致重大的外交摩擦,同样,最近出现的争吵也不会。 与美国实施的限制相比,北京的报复非常温和。中国取消了美国公民的口岸签证并增加了使馆面试的机会。更广泛的问题在于美国在决定对哪些国家的人员实施严格的入境限制时采取了双重标准。这场争执还是有希望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是最近美国决定,数以百万计持有短期签证、定期越过边界采购商品或看望亲人的墨西哥人无须留取指纹。美国原想对所有这些访问者都留取指纹,但反对这项计划的经济理由和外交理由叫人无法拒绝。 对于大陆问题,进行妥协的理由同样令人信服。美国国内人士警告说,对海外招生实施的限制对美国高校造成了不利影响。还有些人认为在与迅猛发展的中国做生意时存在一些不必要的耽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