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体综评:“民主派”的反“释法”游行无益民众利益
2004年04月13日   中新社香港四月十二日电 针对“民间人权阵线”昨日下午于此间发起的“反释法”游行,香港多家报纸今天纷纷发表社评。舆论普遍认为,“民主派”此类活动无助于香港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不符合大多数市民的利益。 《文汇报》社评即以《做骚勿害经济,振港首重稳定》为题。文章认为,所谓“反释法”游行,显然无助于平息争拗、弥合矛盾、理性讨论及避免分化,不符合大多数市民的利益与愿望。回归以来,“太多的争拗,形成持久的内耗,已令社会付出巨大代价。而少数人为争取选票,利用部分市民对释法存在的疑虑,千方百计找藉口发动游行示威乘机做骚。这种把一己一党之私凌驾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做法,已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抵制和批评。” 《新报》社评不仅指出“市民有示威的权利,但应该体谅环境顾及其他人士的权利”,而且强调“香港的经济近日已见好转,绝大部分市民盼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继续发展,若然有动荡、楼价下跌、投资者观望,对复苏没有好处。本港是一个经济城市,安定的环境如遭到破坏,对六百多万人均是损失。” 《香港商报》社评则指游行是《为反对而反对何来理性和谐?》。该文提出,“既然人大常委会释法合理、合法、合情、利港,既然特区政府戮力而行,加速政制发展研究工作,既然中央和特区政府都敞开胸怀,据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细致沟通,为什么还是有组织搞手,罔顾这一切,还要上街游行,一味反对释法呢?如果不是为了私利而制造混乱,那么就是为反对而反对了。” 各家社评的共识是:香港经济正在复苏,势头良好,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政制发展问题亦事关重大,影响深远。因此,社会各界应珍惜当前的良好形势,排除干扰,和衷共济,理性和慎重地讨论政制,既确保政制按照基本法规定健康发展,又改善民生,尽快实现经济振兴。 另一方面,舆论亦认为,对于某些市民因历史、观念等原因而对释法有所疑虑,寄望通过一两场活动就令疑虑烟消云散,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特区政府和有关方面尚需继续尽心竭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推广基本法,解释释法理据,以求释疑解惑。 2004年04月13日 08:43 中新社电 香港局面应求取均衡参与  2004-04-13    郑永年
香港和大陆之间有关政制改革的争论,会不会因为日前全国人大的释法和中央官员直接面对香港各派力量的较为“软性”的诉求,而出现转折点呢?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简单的答案。 在香港民主化的问题上,大陆和香港双方日后如何互动还有待观察。尽管事情还没有完结,但无论对大陆还是香港来说,都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了。 这场争论是香港民主派开始的。争论一开始,大陆方面不知道如何应付。有关方面已经公开承认,九七回归后,大陆有关方面忽视了对香港问题的研究,因此也就没有预见到香港中产阶级的民主要求会突然转变成为社会运动。 由于缺少准备,大陆方面就用习惯的方法,“大棒”和“帽子”一起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把民主化问题的争论高度政治化,一些本来应该用法律途径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诉诸于政治手段。另一方面,香港的民主人士也很自然尽其所能,动员香港民间的力量及其国际社会的力量想和大陆作一政治较量。 在两边官僚层对峙的情况下,大陆高层就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三月全国人大期间会见董建华时所表达的立场是个转折点。胡锦涛并没有一棒子否定香港的政制改革争论,相反,他希望香港人对此能有个理性的争论。 尽管香港各界对全国人大释法有不同的解读,但可以看出,释法是大陆高层想把政制改革争论从高度政治化拉回到法制轨道的努力。 民主化出自地方利益 中央政府诉诸于释法是为了掌控香港政治发展的制高点。争取自治和民主的香港民主人士因此感到不乐。但是,在“一国两制”的体系下,大陆方面倾向于“一国”与加强中央权力,和香港争取民主的人士倾向于“两制”和争取更大的自治权利,一样地符合政治逻辑。 中央政府担心香港的民主化会脱离中央所期望的轨道,这并非没有一点理性。美国前众议院议长奥尼尔曾有名言,“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政治”。这是对民主政治逻辑的最好概括。 在民主政治下,所有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自地方民众,而地方利益和民主化又是互相强化的。香港一旦民主化,必然对现有的中央和香港的关系发生深刻的影响。 台湾本土化所产生的“独立”运动对大陆很多官员的震惊是不小的。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化即使产生着重于香港利益的“离心”倾向,但和台湾的“独立”是两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不过,对大陆领导层来说,这种担心和提防不可没有。 很多大陆官员一直在抱怨一些香港人没有“一国”的概念。大陆想通过释法的途径来主导香港民主化的进程。不过很显然,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