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人文博览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5)
----  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悼念巴金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5&id=3142)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5/10/20 8:59:01

--  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悼念巴金
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悼念巴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0月19日,悼念者吊唁巴金。位于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于18日设立灵堂,悼念逝世的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来源:新华网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5/10/20 10:32:49

--  
中国作协在现代文学馆设吊唁厅悼念巴金

     中国现当代文学巨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人民作家巴金先生与世长辞。中国作家协会特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吊唁厅,沉痛悼念巴金主席。18凌晨4时吊唁厅将建成。

        巴金......

  巴金晚年奉献社会的伟大之作是:五卷本的《随想录》和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

  几十年来,尤其从1981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起,巴金在人们心中如一盏长明灯,照亮文坛,给人精神慰藉。

      2005年10月18日 中国作家网


--  作者:hongyan
--  发布时间:2005/10/20 11:00:12

--  
巴金图片展在上海作协开展 市民络绎不绝


   信报记者 赵明宇现场探访

   昨天上午,巴金图片展在上海作家协会静静开展。一天内,前来参观的上海市民络绎不绝,在回顾巴金一生足迹的同时,也奉上怀念之情。本报记者代读者留言:“《北京娱乐信报》读者祝巴老一路走好。”而且还献上由101朵红玫瑰扎成的大花篮,用他最喜爱的花朵表达敬意与哀思。

  信报101朵红玫瑰寄哀思

  “有您在,灯亮着;您远去了,您这盏明灯依然照耀着我们永远前进前进”,“巴老的人格魅力已经和正在影响着几代人,并将继续与世永存”……这些文字是参观巴金图片展的上海市民写下的对巴老的怀念之词。在图片展现场,众多上海市民来到这里,瞻仰巴老数十幅照片,并仔细观看了部分巴老创作的图书以及创作手稿。图片展的门口几乎被鲜花包围,其中有不少北京、湖南、四川等地读者委托鲜花店送来的花篮。

  本报特意定制了一个由101朵鲜艳的红玫瑰组成的大花篮。巴老生前最喜爱的花朵就是红玫瑰,冰心甚至与他达成默契,在每年巴老生日时都会送上红玫瑰。

  巴金邻居第一个赶到现场

  在图片展现场,人们可以看到巴老愉悦地与女儿和外甥女在一起留影、开心地与萧乾在一起聊天、创作中凝思的神情……这些照片生动地展现了巴老一生中的多个瞬间。此外还有他1986年写《随想录》的手稿、1979年10月22日至10月30日的日记……现场展出的巴金手稿更是吸引了不少读者隔着玻璃仔细阅读。

  第一个来到现场的是一位姓徐的女士,她说自己是巴金的邻居。她告诉记者,她是读着巴金的作品长大的。巴老去世当晚她通过网络得知巴老去世的新闻后,立即在网上留言,表达了对巴老的怀念之情。得知上海作协举办巴金图片展,她就特地代表全家前来敬献鲜花。

  老读者曾万元买下《随想录》

  记者在现场还遇到一位特别的读者。14年前,月收入70多元的上海文学爱好者张淑芳,以1.3万元买下088号特种本巴金《随想录》,轰动一时;14年后,她带着花篮来到巴金图片展悼念巴金。

  张淑芳告诉记者,虽然她当时只是油漆工,但特别喜爱“家、春、秋”三部曲等巴金的作品。当年她东拼西凑的1.3万元用好几年才还清,但她从没后悔过当年的举动。现在这本书被她保存在银行保险箱中。她说:“巴老是文坛巨匠,能收藏他的东西我觉得十分自豪。有不少人想以高价买走这本书,都被我拒绝了。这是我留给儿子最好的财富。”

  据悉,巴金图片展的举办目的是为上海市民提供凭吊巴金的场所,因此将一直持续到巴金追悼会举行前。特派记者赵明宇

  
 忘年交赵兰英:陪巴金走完最后一刻

  1979年,新华社女记者赵兰英第一次采访巴金。此后的26年,她一直关注巴金,甚至与他成为忘年交,并陪伴巴金走完人生最后一刻。昨天,她带病观看了巴金图片展,虽然腰痛难忍,但她还是在巴老雕像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她回忆说,1999年元旦来临之前,她去看望巴老,并询问他在新世纪有什么愿望,巴老想了想,缓慢地说:“我当然是希望能写篇文章,但你看我现在的身体,已经写不了了。等我死后你帮我写篇文章吧。”赵兰英询问他还有什么其他想法时,巴老又说,希望把自己的骨灰和萧珊的骨灰放在一起,撒向大海。

  1999年之后,巴金因病住进了华东医院,这一去就没再回过家。赵兰英就改为去病房探望巴金。自去年2月巴金一次重病之后,赵兰英更是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前去探望。她说,虽然巴老不能讲话了,但总感觉两人之间还有一种灵魂的交流。以往她每次离开病房前,总要回头再看一眼躺在病床上的巴金,心里就感觉踏实。

  17日晚,赵兰英和巴金家人一起把巴金遗体送到太平间,再折回病房时,病床上已经重新铺了白床单。可是离开时,她还是习惯地回头看了一眼,当看到病床上已经没有了巴金老人,那一瞬间,悲痛心情难以言表。

  老司机彭正昌:巴老待我比对儿子还亲

  彭正昌是跟随巴金时间最长的一位司机。1980年,46岁的彭正昌来到上海作家协会担任巴金的专职司机。此后,虽然巴金的车从桑塔纳变成尼桑、奥迪、别克,但彭正昌的职务一直没有变化。巴金最后一次住院也是由他开车送到华东医院。

  回忆起当年为巴金开车的情景,71岁的老人对很多细节记忆犹新,“我给很多首长都开过车,巴老是最随和的一位,给他开车一点也没压力。巴老坐在车里不是跟我聊天就是凝神思考问题,他坐车时有个习惯,爱玩点小东西,有时一块手表也能玩上一会儿。”

  每次彭正昌送巴老回家,如果赶上饭点儿巴老肯定要拉他进屋吃饭。“巴老吃的非常简单,有时还不如我家呢。他比较爱吃味道浓一些、香一些的菜,像红烧猪蹄就是他的最爱之一。”彭正昌说,其实邀请巴老吃饭的人非常多,但巴老从来是能推就推。

  虽然彭正昌只是一名普通的司机,但他说:“巴老待我比对儿子还亲。”有几次巴老在外面吃饭,彭正昌开车替他送客人。等回到饭桌时,才发现巴老连筷子都没动,在等他回来一起吃。

  巴老后期身体逐渐不好,经常要到医院疗养。“他有的时候总坚持自己坐进车内,后来就是我和他女婿把他抱进车内,当时他还没有特护。因为车内有高度,虽然我们都很小心,但手轻手重很难掌握,难免有磕碰的时候,但巴老从来没埋怨过。”

  给巴老开了多年的车,彭正昌说巴老给他最大的影响就是不说谎话。“他是一个讲真话的人,跟他在一起,我也受到很大影响,现在也以这点严格要求自己。”特派记者赵明宇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5/10/21 11:16:40

--  
巴金追悼会下周一上海举行

● 吴新慧(上海特派员)

  中国文坛巨匠巴金的追悼会已定于下星期一(10月24日)下午3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尽管巴金对自己的后事是“什么都不要”,不要追悼会,墓地都不要,但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巴金属于“国家领导人”,一般相信星期一的送别仪式还是会以这一级别的规格处理。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昨天接到巴金办公室发出的通知书,告知巴老的“遗体送别仪式”经定下星期一举行。尽管上海作协也会从旁协助,但仪式的具体细节和规格还有待“有关当局”安排。

“国家领导人”规格

安排送别仪式?

  赵丽宏受访时说,大家都知道巴老很低调,不喜欢张扬,但因为他也是国家领导人,相信有关当局还是会以高规格给他送别,大概很难由得他个人意愿。

  据巴金生前的身边摄影师陆正伟所知,送别仪式上,每一名前去瞻仰的人将献上一枝红玫瑰,那是巴老最喜欢的花。陆正伟昨晚在电话上受访时说,预料会有许多学生、读者和文坛上的朋友前去送巴老最后一程。

  他说:“巴老是从来不喜欢以什么国家领导人的级别自居的,他最喜欢的就是普普通通的跟读者在一起,也不喜欢搞什么名堂。”

  昨天有中国媒体报道,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已经明确拒绝上海作协关于设立“巴金文学奖”的提议,原因是,巴老生前为人非常低调,不喜欢如此张扬。另一方面,巴金也曾经表示,国内文学奖项已经有点太多。

  对此,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受询时说,设立“巴金文学奖”的概念其实在多年前已提出,而这也是许多人的愿望,大家是希望借此推动更多人读巴金的作品,特别是学习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巴老的人格力量。

  “巴老绝对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但很多人都希望能设巴金文学奖,有个永久性纪念他的方式。不过目前仍只是个想法,具体细节并没有正式谈论。如果真要设立,我们一定会跟巴老的家人商量。”

  上海作协所在地,曾经是巴金工作过的地方。知道巴老不喜欢铺张,上海作协在这栋小楼里默默地以举行“巴金照片和手稿展”的方式悼念他。自星期三对外开放以来,前去参观的上海市民及其他地方的人便络绎不绝,楼外也排满了“一名忠实读者”、“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中国境内各地报社、政协上海市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等机构及个别人士送来的花圈。

  从江苏来的退休教员缪军(64岁)告诉本报,他会很怀念这位敢于自我批判和讲真话的作家。
  “讲真话很重要,整天歌功颂德是不行的。我也很为巴老心中的文化大革命博物馆未能实现感到遗憾,大概也很难实现。”

  武汉湖北大学的大四生夏天鸿,前天搭了18个小时火车到上海来给巴金敬礼。他说,从小在学校和家里都有机会接触到巴金的作品,所以特别敬重这位老作家。

  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内也设了巴金的灵堂。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总理和公安部长周永康都送去花圈。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在世时,三次上书江泽民后建成的。不过,由于病魔缠身,他本人从未到馆参观。巴老逝世后,中国作家协会就连夜在这里摆设灵堂,第二天便接待吊唁者。

  原本将在下个月步入人生第102年的巴金,是在星期一(10月17日)晚上不敌病魔,与世长辞。

        联合早报网

  


--  作者:guog
--  发布时间:2005/10/23 11:39:34

--  
我为巴金拍照
2005-10-23

● 徐伏钢

  中国文坛巨匠巴金10月17日与世长辞。

  与巴金同乡的本报记者徐伏钢,14年前为出版《巴蜀文化名人肖像摄影集》,专程去上海采访过这位文学老人,为他拍照。

  后来,这幅巴金肖像被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巴金随想录手稿本》用作封面,并分别被四川巴金文学院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藏。

  而最让记者难忘的是巴金留下的亲笔题字:讲真话!

  人生也许是次漫长的旅程,有时候却因为有过瞬间的星光闪过,生命因此灿烂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平凡的人生中,能有幸走近巴金,到他的家中为这位蜚声世界的文坛泰斗拍摄照片,亲耳聆听他的教诲,接受他的人生指点,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自豪、最值得回味,也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

  虽然如今巴金已经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深深眷爱过的世界,他的精神仍然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着我们,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继续感受着他的光,他的热。

  直到今天,当我从图片上再次看到巴金老人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门把上留下的掌印,我的手心依稀还流淌着这只世纪手掌的余温,让我情不自禁回忆起当年老人和善的面容,亲切的乡音……

  那是14年前一个炎风酷日的夏天。我从成都赶到上海,为计划出版的《巴蜀文化名人肖像摄影集》,上门采访巴金。四川的作家朋友都说,拍巴蜀文化名人,第一个要拍的就是巴金。

找巴金胞弟帮忙安排

  我一下飞机就径直跑去上海文艺出版社,在那里找到巴金的胞弟李济生老人,向他说明来意,并请他设法帮忙安排为巴老拍照。

  当时巴金已经是87岁高龄的老人,而且身体衰弱,常住医院。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生命已全靠药物来维持,剩下的时间已很宝贵。大量登门采访、拍照、求字者均被谢绝。要为这位世纪大文豪拍照,谈何容易!

  我的忘年之交、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缨先生知我心诚,亲笔写信给老友李济生,请他一定设法帮助我实现这个宏愿。在此之前,高缨也曾大力推荐,让我为另外两位中国大师级作家艾芜和沙汀拍照。巴金、沙汀和艾芜三位老人不仅是同乡,更是多年文坛挚友。

  济生老人读完高缨的信,面有难色地说:“唉,这可能难办哪!巴老这几天刚刚才从医院回家,身体很虚弱。”

  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看来这趟真的是白跑了。

  济生老人见我满脸失望,转而安慰说:

  “这样吧,我先去跟老人家谈谈看行不行,过两天再通知你。”

  随后两天,我一直守候在饭店房间里,焦急的心像热锅上的蚂蚁。

  电话终于盼来了。济生老人在电话那头,开口就说:“哎呀,你真幸运!巴老说,既然是家乡高缨介绍来的,这次就满足你的要求吧。”我眼前突然一亮,扑通跳动的心差点就要蹦出来!

  他在电话中告诉了巴金的住家地址,并约定两天后在那里陪我一同拜会我一心想要见到的巴金。

  到了约定的那天,我早早赶到花店去买鲜花。花店老板问我,鲜花送给谁。我兴奋地告诉他:“献给巴金!”

  老板马上抬起头来,两眼瞪得大大的,问:“哦,真的?”他把我重新打量了一眼,然后说:“那我一定要把我们这里最好的花让你带去!”

  我捧着一大束笑盈盈的花,背上挎包和照像器材,乘车提前来到位于武康路的巴金寓所外,在街对面一家小面店的木凳上坐下来,两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巴金的大门。

  面店老板娘见状,不解地问:“你这是……?”

  我告诉她,我在等候拜会对面的巴金。

  老板娘羡慕地说:“嗨,你真行!我们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却很少很少见到过巴金。”

有如特权在握

  想到我即将见到心仪已久的巴金,我一时竟感到特权在握,俨然成了贵族。

  我终于鼓足勇气敲响了巴金的家门。

  开门的是济生老人。

  这是一间旧式的独院楼房,院内花木茂盛,宁静素雅。济生老人带我走过庭院时说,巴老近来饮食欠佳,不断咳嗽,已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气色大不如从前了。他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把握好时间,怕巴老身体支持不住。

  我刚刚随济生老人步入底楼客厅,一眼就看见敬慕已久的巴金老人早已在那里等候。他穿一件灰色衬衣,银发似雪,静静地坐在临窗的藤椅上,神情安详地用吸管喝饮料。他的女儿李小林陪伴在身边。

  巴金的客厅面积虽然很大,但光线却不怎么好,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客厅向南的门口摆放了一张小桌子,老人常常坐在那里慢慢拆阅信件,整理旧稿,或者写一些短札。他身体不好,动作相当迟缓,有时要从桌上拿一杯茶喝,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我赶忙俯身向前握住巴老的手向他问好,并献上鲜花。巴老面色略显浮肿,手微微颤抖。他接过鲜花,连忙欠身,用地道的成都口音说:“谢谢你送的花,谢谢!”

  我转达了四川作家朋友们对他的问候,告诉他家乡人民很想念他,并非常关心他的健康。

带来家乡的豆瓣和豆苗

  还在成都时,朋友们就告诉我说,巴老最喜欢吃家乡的资阳豆瓣和成都的鲜豆苗。我这次便带了这两样东西来,一半留给了济生老人家,一半给巴金带来了。

  我用四川话跟巴老说起,在刚刚结束的家乡作家代表大会上,当大会主席宣读完巴金关于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的信时,全场响起长时间掌声。

  几十年来,巴金写下那么多小说、散文、译著、特写和书信,以及各种议论文字,掏出自己的一颗心来,激励读者与他一起寻求光明。一篇篇火一样热情的文字,贯穿着他一生追求的思想信仰、人格理想和战斗精神。

  巴老关心家乡的朋友们。我对他说,不久前我刚去四川省人民医院拜会过住院的艾芜先生,艾芜当时身体还好,而且耳聪目明。作家沙汀先生也准备从北京迁回成都,当时正在落实住房。

  巴老一直听得很认真。我说:“家乡人民都希望您能再回成都看一看,到百花潭的慧园看一看。”巴老听完后回答说:“我也很想念成都。最近身体不好,过一段时间好了一定要回去。”

  我趁机迅速布置好三角架和相机,跪在客厅地毯上对准巴老测光调焦。

  这时,家里人在一旁对着巴老高声说了一声:“该吃药了!”巴金由于身体虚弱,听到喊声后反应迟缓,只见他那在一刻间把眼光往侧面一瞥,露出炯炯有神的目光,加上窗外透进的阳光把老人的白发映成了一脉巍峨的雪山,恰好展现出他一生嫉恶如仇和爱憎分明的鲜明个性。

  于是,我赶紧按下快门,把这个可遇不可求的瞬间凝固成了永恒。

  巴金见我拍照,匆忙将手中的饮料吸完,两只颤抖的手不停地摸索着整理自己的衣领和钮扣,生怕为人们留下老迈无力的形象。

  拍摄结束后,我掏出随身携带的题词簿,请巴金为我题字留念。巴金翻开题词簿,凝思了片刻,然后端端庄庄地在上面写道:

  

“讲真话!

     伏钢同志

         巴金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三日”


  为我题词之后,巴老还把他最新出版的《讲真话的书》签名赠送给了我。

  后来我阅读这部书时,骇然发现书中选用的《随想录》第145篇《“文革”博物馆》一文,在目录页上只标出“存目”两字,正文页里仅有标题,整篇文章被开了天窗。

  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是巴金对中国当代史最卓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可以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第一人。据说,巴老为自己的文章被开天窗一事相当不满,甚至抱怨说当年国民党都没有开过他的天窗。

  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很快就到了我该向老人说再见的时候了。

  我双手紧紧握着巴老的手,向他告别说:“希望您好好疗养,健康长寿!将来再回家乡来!”

  巴老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谢谢,我一定要回来。”

  直到济生老人送我到了客厅门口,我回过头去,看见巴老仍在望着我,一只手还在向我挥动着……

“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

  一个多月以后,济生老人从上海飞来成都,代表巴金参加第二届巴金学术研讨会,并带来了巴老给大会的一封公开信。记得巴金在信中说:“我提倡讲真话,并非自我吹嘘我在传播真理。正相反,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

  我特地赶去会场,将制作好的巴金照片,连同写给他的一封信,托济生老人带给了巴金。

  让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后,我收到巴金亲自签名寄来的信。信中说:

“徐伏钢同志:

  你托济生带来的信和照片都收到了。

  照片拍得不错,我很喜欢,谢谢你。麻烦你照原样(带框)制作四张,就近交李舒给我带来。一切制作费用也请你核算一下,我已告李舒代我垫付。

  谢谢你。

  巴金

  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日”

  李舒是巴金的侄孙,当年在四川教育学院工作。我按巴老要求,把照片重新制作了多幅,托李舒转交巴金。我记得当时的制作费大约不过20元人民币,李舒却一定坚持要支付我这笔费用。他说:“这是巴老交代过的,这也是他一贯的做法。”

  后来作家冯牧曾在拜会巴金时,在他的客厅墙上发现这幅肖像,表示非常欣赏。巴金当时还特地赠送了一幅给他。

  200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巴金随想录手稿本》(五卷本),每卷封面上都刊用了这张照片。

  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在写给我的信中说:

  “《随想录手稿本》的封面照片,是巴老的家属提供的,可见巴老是很喜欢你的摄影作品……谢谢先生为巴老拍摄了这么传神的作品。当时巴老家属提供多种照片,我们挑选时都被先生所摄作品的艺术力量感染,所以选此为封面的图案。”

  目前,这幅巴金肖像已分别被四川巴金文学院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藏。

  我心诚。心诚则灵。

      ----  联合早报网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5/10/24 17:13:10

--  巴金所患肿瘤实为罕见
悼念巴金

巴金所患肿瘤实为罕见

 2005-10-24

  本报讯 昨天,一代文学巨匠巴金离世的消息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悲痛,而据报道,导致巴金离世的病因为恶性间皮细胞瘤。对于这种听上去很陌生的疾病,记者采访了省人民医院的有关专家,专家表示,恶性间皮细胞瘤在国人中非常少见,而且一般不到晚期很难发现。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束永前告诉记者,恶性间皮细胞瘤在国人中属于稀有病种,他在肿瘤科干了这么多年,几乎是一年才能遇到一例,而由于人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该病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则要高得多。束永前说,恶性间皮细胞瘤是一种胸膜或腹膜上原发的细胞瘤,其误诊率非常高。他解释说,由于这种瘤的生长位置非常特殊,而且呈膜状生长,身体表面没有肿块,患病后很难发现,即使是患者出现疼痛,也会以为是肚子疼或者是肺部感染,医生往往会把它误当成炎症治疗,所以很多病人只有到了晚期,肿瘤发生转移出现局部肿块后,才能被发现,而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目前关于这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扬子晚报 2005 -10-24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5/10/24 17:24:14

--  
成都将建巴金文化博物馆
2005-10-24 3.15 PM

  (成都讯)新华网消息:成都市文化局透露,该局将有计划地整合有关巴金文化资源,建设一个巴金文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方式去了解、纪念这个出自成都的世界文化名人。

  成都百花潭公园内以《家》的主人公觉慧的“慧”字命名的慧园,将成为巴金文化博物馆的馆址。慧园修建于1988年,里面有巴金先生赠予的300多件实物、手稿以及诸多名家书画等大批珍藏品及图片资料。慧园是目前除上海外,展示巴老遗物最多的地方。

  据了解,成都市文化局正在策划一个“迎巴老回家”的活动,将把巴老的部分遗物从上海迎回成都,安放在慧园。成都文化部门文化部门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将巴金文化作为城市名片之一的工作,做好相关巴金精神和文化的建设和恢复。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