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人文博览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5)
----  方成:至今犹忆储安平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5&id=2053)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5/7/22 9:49:40

--  方成:至今犹忆储安平
方成:至今犹忆储安平
 
李辉
 
  2005年07月22日 
 
 
  一幅《武大郎开店》,又一幅《公仆》,上世纪80年代初,仅仅看到它们,漫画家方成的名字就再也不会忘记了。简洁生动的线条,巧妙地寓深刻的现实批判于幽默风趣之中,机智与狡黠让人佩服。

  有了方成,当代漫画便有了别样的魅力。

  没有想到,后来我们居然成了邻居。先是同住一个院,两楼相邻;前两年又一起搬进了一幢新楼,楼上楼下,常在电梯里碰面。同住一个院时,两楼相隔直接距离不过20米,阳台相对,我在5楼,他在3楼。他开玩笑说,我如果有急事找他,根本不用下楼,牵一根绳,荡秋千似地就一下子荡到他家。阳台是我的写字间,坐在电脑前如果往窗外张望,常常第一眼就是他家阳台。他的阳台上放着书架,很少有人影闪动,这时我就会想,此刻这老头保不定又在家里干活哩!

  到了夏天,我们见面最频繁的地方是游泳池。年近八旬的时候,他每天仍要游七八百米,有时甚至上千米。他不是按照泳道方向来回游,而是围着泳池顺边转,不管周围年轻人游得多快,他总是慢悠悠地划动手臂。一圈又一圈,大概总得游一个多小时,方才算罢。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骑自行车。70多岁时,他出门还是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到十几公里之外的中关村,他也骑车前往。我问他需要多少时间,他说总得一个多小时,反正慢慢骑,可以多看看。他曾画过一幅自画像,画的正是他骑自行车的“雄姿”,说不上威风凛凛,倒也悠哉游哉。骑在上面,颇显得轻车熟路。他没有往前看,而是脸侧向一旁,厚厚的嘴唇紧抿着,眼睛注视着某一个吸引他的场面。对于他,坐公共汽车或者骑自行车,也是观察生活的一种方式。各色人等,生活万象,有意无意之间,可以进入他的视野,感受着人与事一日日新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笔触变得更加充满生活气息和幽默感。今年,他已经86岁了,但偶尔还是喜欢骑车转转。他舍不得离开它。

  两年前,我请他写《方成自述》时,才知道他的漫画创作,原来与上世纪40年代储安平的《观察》杂志有关。在上海,他既为《观察》画漫画,也负责编辑《观察》的漫画。现代史上,《观察》是颇有影响的杂志,储安平的才华与遭际,更为它增添了传奇色彩。如今,与《观察》有关的人,无论编者或作者,健在者已寥若晨星。于是,在我眼里,方成尤显得珍贵了。2004年我策划一个电视节目时,特地请方成去上海旧地重游,请他寻访《观察》编辑部旧址,漫忆储安平,漫忆远去的往事。

  我还正好收藏有1947年的《观察》合订本,拿去请方成为我题词纪念。没想到,他从第一页的天头开始写,洋洋洒洒,连续写了十多页,计有2000字。回忆、留恋———为刊物,为自己,更为储安平。他写道:“我没在办公室做画。都是在住所画的,编成后才送到《观察》编辑部交储安平先生。我是从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储先生是复旦大学教授,是一位长者,所以我们之间有如师生关系,谈话不多的。他是留学英国的,估计受英国文化影响,带有英国绅士作风、绅士风度。

  “1957年,储先生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时,还约我作漫画,我在《人民日报》工作很忙,分不出时间,他问我能请什么人来《光明日报》工作,我说,现在画漫画的人都有工作,不知能否调动。只有两人当时是在周扬一次讲话后当了专业漫画家,那是沈同衡和肖里,请这两位还有可能。后来知道肖里去了,为《光明日报》作漫画,终于和储安平一起被划为‘右派分子’。”

  为自己庆幸的同时,方成也在为逝者惋惜和悲哀。

  于是,他为之题跋的这本《观察》,在我手里分量重了许多。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