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市场巷议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4)
----  百姓都说“手头紧” 中国何时再次迎来消费高峰?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4&id=3893)

--  作者:dinger0
--  发布时间:2005/12/8 21:49:50

--  百姓都说“手头紧” 中国何时再次迎来消费高峰?
  中新网12月8日电 新华网今日载文指出,消费不足是中国当前经济的突出问题。在拉动2005年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相对于进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消费相对滞后。消费为什么成为“短板”?    “广阔天地”:产业预测几多“走麦城”

  近来,中国联通寻呼业务在海南、辽宁、河南等地相继关网。 在无线寻呼业工作10年之久的肖逸说,“这是因为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不了。” 寻呼业只是冰山一角。由于农民收入增加难、消费不足,近年来一个又一个产业在中国农村市场遭遇了“滑铁卢”。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但农村消费市场就是“消化不良”。

   后顾之忧:百姓都说“手头紧”

  如果说农民没有多少钱可以消费,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有点钱也不敢敞开消费。不敢花钱不只是收入高低问题。资料显示,目前中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对于大多数城镇家庭来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是家庭负担中最主要的部分。

   行政性垄断:消费需求的“抑制器”

  社会消费不足,物价自然低迷。奇怪的是垄断性消费品价格雷打不动、居高不下。住宅、通信、教育、民航等似乎永远“就高不就低”。各大航空公司票价大战打得“吐血”,但联手“封杀”廉价航空公司时则“同仇敌忾”。近来春秋航空、奥凯航空“廉价航空”路断,海南航空低价票被“联手狙击”,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近年来,经济学界一直有人在呼吁:解决消费不足的关键之一是将市场竞争引入垄断特别是行政垄断行业,让普通消费品价格切实降下来。

   政府“会花钱”百姓才“敢花钱”

  2005年8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下降,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7.9%,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认为,刺激消费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么让百姓掏腰包”,而是“政府能够做什么”。“不能笼统说消费不足、储蓄过高。目前全社会储蓄确实高,但个人储蓄近年来变化并不明显。比普通居民消费不足更加厉害的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过高,该花的钱没有花、不肯花。”

  文章指出,政府储蓄过多意味着公共消费不足,尤其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该花的钱没有花。工业发达国家私人消费品一般由市场提供,公共消费品则由政府提供。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的公共消费是政府最主要支出,占GDP的比重大都在30%左右。而中国这一比例相当低,以提出“拉动内需”口号的1998年为例,这个数字为1.5%。

  世界银行11月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公共财政措施对扩大消费作用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知识推动型和更为公平分享的经济增长方式。政府开支从投资转向医疗卫生和教育,从物质基础设施转向社会基础设施,将直接降低国民储蓄和投资,扩大消费,同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记者王立彬)


--  作者:dinger0
--  发布时间:2005/12/8 21:51:20

--  
中国将步入第三个消费高峰 消费拉动便无忧吗?
  中新网11月30日电 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指出,法国一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成为这几天经济界人士关注的热点。报告认为,中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改变,将步入历史上的第三个消费高峰。而促成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正步入消费年龄,他们更倾向花钱而不是存钱。因此,未来3年内中国的零售将保持13%至14%的年增长。
  这番话的言下之意是,中国可能将步入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而这种静悄悄的变化,显然具有某种深刻的转折意义。不过,我们且不去评论这种转变能否迅速完成,最好再把问题想深一层:即便经济增长真的实现了消费拉动,是否真像某些专家所言,国民经济将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经济增长模式就会变得十分健康呢?
   客观地看,中国是一个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的国家,投资在经济增长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这种增长模式目前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预算软约束形成的“投资饥渴症”,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长期居高不下,国民经济因此容易陷入“冷热循环”的怪圈。同时,大量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必然会对资源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从而引发对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掠夺。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到了考虑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让消费在未来经济增长中从“配角”转为“主角”,已成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章指出,纵观中国经济改革历程,国民经济之所以基本做到了持续稳定增长,关键是因为经济体制的变革。从农村联产承包到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从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壮大到宏观经济调控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每一次重大措施的出台都给经济注入了无穷的活力。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了经济主体对其经济行为的适应性调整,最终实现了经济较长期的快速增长。
  不可否认,从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来看,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而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的追求。但在为消费拉动唱赞歌的同时,必须看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依然是体制创新。(高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