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市场巷议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4)
----  中国改革开放与太平盛世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4&id=2983)

--  作者:hongyan
--  发布时间:2005/10/7 21:41:51

--  中国改革开放与太平盛世
中国改革开放与太平盛世
2005-10-07

● 刘旭明

                如果说中国已经处于汉唐以来的另一个盛世,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或者使人对 这个盛世能维持多久存疑。

  “大师”李敖在北京清华大学演讲,称今天的中国是汉唐以来另一个盛世。

  谈到盛世,我想到这些天正是中国国庆“黄金周”假日,中国媒体一片举国同庆、举家出游的场景,好一幅“盛世”的图画。

  一些人在问,中国这个“盛世”到底能够维持多久。乐观者有之,悲观者也不少。

  到目前为止,对中国现状有三类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早已出现的中国即将崩溃论;二是中国形势大好论;三是比较中庸的看法,其中又有中国起落说,即中国兴衰周而复始;又有认为中国无疑在崛起,但存在问题不少。

  假如以史为鉴,那些中国即将崩溃的说法过于武断。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150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还存在着。

  1996年,法国哲学家与科学历史学者屠立叶出版《大内爆:1999至2002年西方崩溃的报告》,然而,西方不仅没有崩溃,法国经济还在改善。

  这是因为经济和社会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在19世纪下半叶,有限责任公司替代了许多老式的公司,后者活动受到抑制,加上工会等作用,劳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经济和社会关系在进步中慢慢得到平衡。

  几天前,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名嘴石齐平博士在新加坡发表演讲时,在诠释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将这四个字颠倒了过来,说开放需要改革来配合。他说,今后中国能否解决失调、失衡、失业、失序、失续这“五失”,将制约中国将来发展的走向。

  贫富差距问题突出  

    中国的问题,现在最为突出是贫富差距急速扩大、社会群体事件不断、官员腐败等等。所以,如果说中国已经处于汉唐以来的另一个盛世,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或者使人对这个盛世能维持多久存疑。

  不过,巨大的贫富差距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以1989年为例,全美1%收入最高的美国人,每人平均赚55万9795美元,所得超过40%的总人口。1992年,全美顶尖1000名总裁每人平均收入是一般工人薪水的157倍。1993年,《福布斯》杂志列出400名首富的财产净值高达3280亿美元,相当于印度、孟加拉、尼泊尔与斯里兰卡四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总和。

  如果根据蓝色海洋理论,占总数14%的蓝色海洋业务(创新业务),其利润占总数的61%,这就是说,在社会财富的首次分配中,61%的财富由占14%的创新企业所占有。

  所以,除了腐败等等非经济原因,技术和经济的进步,会伴随着社会分配差距的拉大,这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必然结果。以中国现在的情况而论,恰好也说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土壤越来越肥沃。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如何使贫富差距缩小,就成了一门大学问。无疑,社会体制的改革要跟上去。

  在社会改革中,民主肯定不是唯一或者能够即刻解决问题方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多年前在谈到菲律宾局势时说:“只要菲律宾的老百姓明白,他们的国家经济之所以停滞不前,他们之所以会失业,都是既得利益集团、腐败政治、治安大乱和缺乏信心所造成的……。”

  但菲律宾人的街头民主没有解决问题。

  要太平盛世须先有公平  

  如果中国除掉少数高收入阶层及另外1亿中产阶级,其余10多亿低收入人士也像菲律宾人一样都走向街头陶醉于“街头民主”,或者采取一次又一次群体事件的做法,那么,中国人还能继续追求他们的强国之梦吗?

  所以说,盛世一定和太平是一对孪生兄弟,太平是盛世的基础和前提,而盛世是太平的结果也是原因。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社会,要太平,则必须有公平。

  但是,什么才是“公平”的标准呢?创新使一个企业或一些个人获得更多的财富,这是否不公平?然而,当今世界,有多少人指责比尔盖茨获得的财富是不公平的,是掠夺?(有关垄断的指责除外)。所以,当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开出贫富差距拉大之恶果,如影随形的社会改革须与经济改革同步,避免经济改革的成果撕裂社会的和谐结构。人人能够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能够追求进一步的幸福,这是最基本的公平要求。

  或许可以借鉴新加坡是如何实现社会控制的。过去几十年,新加坡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新加坡也是以严格法纪和遵守秩序享誉世界的国家。

  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很早就提出居者有其屋的政策,虽然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新加坡也难免存在贫富差距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新加坡人上有一片瓦,下有一块地,没有饭吃的人极少。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社会慈善活动在社会和谐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润滑油作用,即使是许多平民百姓,都愿意拿出一部分钱和物来帮助贫穷和急需帮助的人。虽然有些慈善活动组织者爆出瑕疵,但是在一个社会当中,慈善活动可以激发出人性的良善和人的无私一面,有助于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引导人们通过美德的自我塑造,进而使社会变得完美,因此,社会和个人需要慈善活动这条“船”。

  李光耀资政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价值观是政府必须廉洁有效,能够保护人民,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一个稳定和有秩序的社会里取得进步,并且能够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过美好的生活,培育孩子,使他们取得更好的表现。”依我之见,这正好是在描述一个太平盛世的蓝图。

   社会如果没有太平,就不是真正的盛世。以中国的情况而言,只要社会有更多的公平,太平盛世还会远吗?

   ·作者是新加坡本地媒体工作者

       联合早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7 21:42:47编辑过]

--  作者:hongyan
--  发布时间:2005/10/7 22:31:46

--  
中共将开五中全会 讨论议题引关注
2005-10-07 6.15 PM


  (北京讯)BBC新闻网消息:中共将于星期六(10月8日)在北京召开16届五中全会。预计,会议将讨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谐社会"、以及人事问题。

  据亲北京的香港《文汇报》报道,为期4天的全会将于8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开幕。

  法新社引述消息来源说,这次将是胡锦涛关注经济发展以来首次举行的中央全会,也将是中央全面支持在经济领域发展和谐社会计划的第一次全会。 根据惯例,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将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做工作报告,政治局常委、总理温家宝料受政治局委托,就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稿向全会作说明。

  路透社分析说,会议将为这个世界第7大经济体制定出新的路线图,放弃长期坚持的高速增长政策,更强调改善社会服务,努力阻止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象

       联合早报网


--  作者:guog
--  发布时间:2005/10/9 16:08:16

--  期待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国的转折?
聚焦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国的转折--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5年10月09日 
 

        五中全会本身被认为极富标志性意义――首次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计划”二字去掉,改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规划”。

        叶笃初说,“一句话,也就是彻底摆脱原有的僵硬的计划经济以及相应社会发展窠臼,而追求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

      会议的一条主线,即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两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科学发展观具体表述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参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一位负责人,以一种不多见的特别明快的语言表述:编制的出发点,要从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十一五”规划被认为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是一个“民生的规划”。体现民意,集中民智,亲近民生,是规划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它的创新。

        北京大学政治学者李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应当一手是建设和谐社会,集中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一手是加强执政能力,为建设和谐社会作保障。” 
         有学者这样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同样是政绩。”

       在经历了非典冲击、宏观调控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仍旧保持了2003年10%、2004年9.5%的高增幅。但也有人认为,投资拉动仍占了很大比重,而且,经济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那么,“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会以什么速度增长?这是一个许多人都在猜想的问题。有专家预测,未来经济增速可能调低到9%以下。

    胡锦涛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们注意到,“平稳”两字的分量。

    建设“创新型国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个方针什么时候都不会动摇,“不管以什么名义、什么理由来改变它,都是极其危险的。”有学者这样说。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否则化解就业难题、社会稳定问题等挑战的难度就会更大。

    在“十一五”期间以及更远的将来,发展始终是硬道理,只是,不能再沿用以前的发展模式了。要通过对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来增强发展的后劲。

    据了解,“十一五”规划将突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将被提上议事日程。

    两年前,创刊号的《瞭望东方周刊》曾发表《中国软肋的暴露》一文,对中国的发展提出预警。当时,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表明:中国国际竞争力较上一年度有明显下滑。而两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国际竞争力又一次传出下滑的消息。

    当时担任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的卢佩斯·奥古斯都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从长远看,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是技术创新。”奥克斯都说,在过去20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科技进步却不快。中国的技术排位非常低。

    五中全会会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作出安排。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三种能力将被得到强调。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一道,都被认为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内涵。

    决策者认为,未来中国应是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会得到空前提升。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2005年10月09日 


--  作者:guog
--  发布时间:2005/10/9 16:27:19

--  期待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国的转折--确保形成共识
聚焦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国的转折 ---确保形成共识

       8月中旬,央行在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建议取消房屋预售制度。知名房地产商任志强随即公开发表“万言书”,质疑央行报告“逻辑混乱”、“荒谬”。

       任志强毫无顾忌地与央行“叫板”,令人侧目。据了解,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反对央行这项建议上,成为了无声的后盾。

      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严厉批评一些地方政府不落实中央的教育政策,也引起舆论热议。

       今年2月,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明确提出,“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确保政令畅通。”

       “‘确保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等词汇被本届政府反复提及,这在2004年中央政府推出宏观经济调控举措之后尤为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着力推进之时,邓小平就曾强调必须维护中央权威。显而易见,将“确保政令畅通”明确写入《国务院工作规则》,表明中央已经注意到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004年下半年,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组长任克礼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些地方和部门不讲真话,‘欺上瞒下’,这是我党最大的危险。”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目前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收费总收入高达8000亿元,其中统计外的收费收入保守估计也有3000亿元。这些通过部门进行的收费,是形成部门利益的重要因素。

        刚刚公布的审计报告表明,去年预算执行,商务部曾虚报五亿,民航总局私存八千万,外交部等挪用财政资金,教育部门乱收费1.54亿。

    有政治学者认为,如何打破业已形成的利益框架,使中央政令畅通无阻,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个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十六届五中全会,被认为是“进一步统一思想的会议”。

       三年来,中央领导层十分重视统一思想。胡锦涛率先垂范,多次到革命老区,到最贫穷的地区视察和调研,告诫全党,中央将用什么理念、什么方式治理国家。胡锦涛本人还在广东给最基层的党员上党课,讲“五个统筹”的具体内容。

       2005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作了一个讲话。有评论说,这个讲话是他代表中央第一次全面地阐述治国思想。

        8月19日至23日,胡锦涛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工作,主题是“就‘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调查研究”。他继续强调统一思想。

        《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胡锦涛的这一行程,是为接下来的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吹风”,并了解各地的意见,实地观察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情况。
       他强调,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9 16:50:5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