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市场巷议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4)
----  软力量别变得太硬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4&id=2952)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5/10/5 12:41:48

--  软力量别变得太硬
软力量别变得太硬
2005-10-05

● 周兆呈

  软力量这个词,近年来非常流行。

  《大长今》、裴勇俊是韩流横扫亚洲的软力量,中国以外近3000万人学习的汉语热也是一种软力量。

  按照“软力量”的开山鼻祖、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Joseph S. Nye)的说法,软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以及国际规范与制度。

  软力量这一概念非常适合正在崛起的中国极力消除威胁论的需要。茉莉的花香让人陶醉、刘翔的旋风让人眩目、章子怡亮相《纽约时报》风采迷人、李宇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青春亮丽。中国目前推崇的软力量,针对西方社会的目的非常明显,希望用文化消磨疑虑,避免对方“硬力量”的干涉和阻碍,导致最后只能“硬碰硬”的局面。

  如果说中国借助的这些软力量主要目的在于为崛起护航,不如说他们其实已经代表了崛起的一种方式。

  但是,软力量的成长是有不同的阶段的,会从起初的温香软语、再到软硬兼施,最后就成为硬力量的附庸。

  美国的软力量早已过了初级阶段,像麦当劳、可口可乐,跨国公司全球经营,这些物质性的硬力量在赚取丰富资本的同时,也成为传输美国文化、宣传美国生活方式的载体,因此,在对美国心存不满时,它们往往成为发泄的对象。

  软力量――再软也还是一种力量。即便是同文同种的大陆与港台,当台湾式的国语以软力量的方式流行于大陆电视电台主持人中时,官方还需要以正式文件的方式禁止模仿港台腔,更何况当中国文化的软力量有一天与经济或政治利益密切挂钩、也开始走上软硬兼施的道路时,会引起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对方怎样的反弹?

  要怎么样避免软力量硬化、反而成为中国形象的包袱,需要智慧和眼光,去未雨绸缪。
        联合早报网


--  作者:hongyan
--  发布时间:2005/10/5 13:07:47

--  文化节/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2005-10-05
 

● 吴新慧

   筹备四年,号称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国文化节”10月1日晚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包括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内的美国观众观赏了一台荟萃中国京剧、杂技、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艺晚会,也为这个中美首次合作的大规模文化交流活动掀开序幕。

  据知,26年前,200名美国孩童也曾在肯尼迪艺术中心这个舞台上,以中文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欢迎前去访问的邓小平;而今在同个舞台上,伴着中国民谣《茉莉花》的优美曲调为“中国文化节”开场,30个特别展现中国传统和现代艺术精华的项目,承载着的已经是许多人都难以想像的中国。

  从华盛顿把焦距拉到日本爱知县,在日前结束的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万余名观众也通过中国馆“上海周”活动里的一台《相聚2010》大型文艺演出,对中国京剧、少林功夫和女子十二乐坊呈献的中国民乐有了新的认识。

  而2002年6月起加盟美国休斯顿火箭队的姚明和2004年奥运跨栏冠军刘翔,刚在上月底受委担任上海形象代言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教授李宏图说,城市和人,是一种相互缔约的关系。而姚明和刘翔,一个“高度”,一个“速度”,与上海蓬勃发展的特质和活力四射的气质相契合。

  无论是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中国文化文节”里突出文化古都“魅力北京、人文奥运”主题,或是在日本爱知县世博会展现上海的活力四射,中国近年来对于把北京和上海摆在世界的舞台是不遗余力。

  第16届上海旅游节上月中旬开幕时,参加今年旅游节开幕大巡游的花车当中,境外花车占了三分之一,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上海市旅委已决定从今年起逐年增加境外花车,以争取到2010年世博会旅游节时,境外花车能达50辆,占花车总数的一半的目标,要真正把上海旅游节推展为“世界的节日”。

  这个人气本来已很旺的国际大都会,不仅在这个中国国庆黄金周的首三天吸引210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还迎来了近百名法国巴黎大区的市长和50名法国企业界人士来作客。据知,他们此次前来是与上海19个区县的市政领导、经济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寻找彼此合作的机会。

中国文化“走出去”

外国经济“走进来”

  去年,中国也曾在巴黎举行盛大的“中国文化节”,同样在当地引起很大的反响。一幅幅中国文化忙碌“走出去”,外国经济热切走进来的热闹景观,就这么一直不断交替着重现着。而这一道道风景线越是和谐,越是跟当前中美及欧洲与中国的纺织战,及当今国际外交政治里的“中国威胁论”形成强烈对比。

  中国近年在对外场合,经常把旋律优美平和的江南民谣《茉莉花》介绍给世界,似乎是目前不断强调“和平发展”、“和谐社会”来对抗威胁论的前奏。美国西北高中铜乐队在参加本届上海旅游节的花车巡游时,还特别演奏了这首中国民谣作见面礼,足见《茉莉花》的“软外交”功力。

  昨天出版的最新一期亚洲版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轰动全中国的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也足见中国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现象,很快就吸引世界的眼球。

  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总裁麦克·凯瑟在就“中国文化节”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仍有待拓展,因此他把这活动看作美中文化交流的新开始。特别前去参与盛会的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我们在秋天收获了艺术,也种下了友谊的种子”。

  肯尼迪中心地板上镌刻有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一句名言:“当历史的尘埃散尽,使我们名垂青史的不是战争或政治上的胜利,而是对人类精神的贡献。”

  其实,数千年来不论朝代怎么转变,流传至今的中国文化,也在说明相同的道理。中国人应该比谁都明白,以不同形态出现的“茉莉花”,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

     联合早报网


--  作者:hongyan
--  发布时间:2005/10/5 17:41:55

--  文化节高潮迭起 受美主流社会好评
“中国文化节”高潮迭起 受美主流社会好评
2005年10月05日 

      中新社华盛顿十月四日电 (汤伟 余东晖)中国国家级艺术团体的一场场精彩演出,使正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中国文化节”高潮迭起。周日的杂技专场、周一的民乐专场、周二的芭蕾专场赢得满堂喝彩,北京艺术团周二晚则为当地侨学界奉献了精彩节目。

     十月四日晚,在肯尼迪艺术中心,一千多名美国观众沉醉在中国中央芭蕾舞团营造的高雅境界中。《吉赛尔》的人鬼未了情飘逸空灵,《夜之虹》的现代都市情炽热火爆,《回忆》的霸王别姬缠绵悱恻,激昂雄浑的《黄河》更掀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喝彩长达三分钟。

        同晚,北京艺术团在马里兰大学举行了慰问大华盛顿地区侨学界专场文艺演出,受到华府侨学界一千多人的热烈欢迎。马里兰州州长罗伯特-厄利克、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等出席观看了演出。

       北京艺术团由东方歌舞团、北京歌舞团、中国杂技团、北京京剧院组成。他们参加了“中国文化节”开幕式的演出后,部分演员又连续在中国大使馆,华盛顿史密斯索尼安协会亚洲博物馆等地演出,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好评。为了弥补当地华人华侨因为“一票难求”未能到肯尼迪中心一饱眼福的遗憾,他们抽出开幕式节目中的精华部分,为侨胞们表演了精彩的舞蹈、京剧选段、独唱、独奏以及高难度的杂技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