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市场巷议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4)
----  转帖/中国外交决策模式的演变 ● 杜平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4&id=235)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4/7/24 0:11:36

--  转帖/中国外交决策模式的演变 ● 杜平
  在几乎所有国家,外交决策的过程都是封闭和不透明的。即便在言论最为自由的美国,新闻媒体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力究竟能有多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一般来说,若总统的外交思路很清晰,决策很果断,那么,媒体的影响力就显得微不足道。相反,如果总统本人没有主见,不能提出一套现实而又明确的外交政策,那么,来自媒体和公众的干预就会变得很明显。

  就中国而言,外交政策不受舆论干扰的程度比美国要高。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情绪、学术观点以及新闻媒体对外交政策的直接影响,都是难以察觉的。至于与某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学者和媒体要进行公开的、不受严格约束的评论,也是难以想像的。

媒体和学者约束减少

  这种情况的存在,具有非常充足的理由。从表面上看,外交似乎是一种轻松而优雅的高层政治表演,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微妙而又具有高风险的游戏。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既要有宏观的视野和敏感的政治神经,又要对专门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和洞悉,并且还要有超群的智慧与技巧。在一般民众、新闻媒体和学者当中,虽然不乏怀抱真知灼见者,但一旦他们置身于复杂的外交事务之中,就会立即感到不知所措。在世界各国,外交决策者之所以要尽量避开舆论的干扰,原因就在于此。

  但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决策者有时候反而需要有秩序的噪音,也就是要借助民意和舆论的气势,来实现决策者的意愿,或者加强某项政策的实施力度。关于这方面的事例,在美国的外交行为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至于在中国,由于外交工作者一直把周恩来“外交无小事”的遗训作为座右铭和行为准则,所以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连新闻媒体和学者也都遵循这样的准则。对比较敏感的外交课题,他们不敢自主地发表议论,更不能发表任何稍微出位的言论。这在一方面是好事,因为决策过程不受过多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是好事,因为外交行为缺少民意和舆论的后盾,显得比较孤立。

  但是,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为不同。在某些令人关注的外交课题上,新闻媒体和学者发表言论的自由度之大,有时候会令人瞠目结舌。如上文所述,过去,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政治摩擦是极度敏感的话题,媒体和学者是碰不得的,更没有公开置喙的空间。但现在,再怎么敏感的外交事件,都有可能成为主流媒体公开议论的焦点。

  这种情况意味着,外交决策者视野里的景象正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他们不再只是单纯地考虑国与国之间的高层交往,而且还要小心地面对和处理国内的舆论与民意,必须在对外关系和国内民意之间进行平衡,或者作出适度的倾斜。

  因此,在某些时候,外交决策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曾经垄断的权力,部分地让给了公众和舆论。这是最近几年来,中国外交决策模式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把外交还给政治家

  最先导致这一变化的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就是北约飞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从那一事件开始,中国的新闻媒体、学者和网上论坛对外交事务的议论,逐渐变得公开化和个人化,甚至还有相当程度的自由化。就双边关系而言,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关于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的讨论上。而最新的事例,就是目前新加坡和中国之间的外交风波。

  由于舆论的逐渐开放,尤其是民间和网上舆论的高度普及化,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从此再也没有耳根清净的时候。毫无疑问,舆论的多元化使决策层增添了更多的耳目和视角,这是决策民主化所带来的积极结果。但与此同时,它给决策者增加了工作难度,更对舆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是说,无论是媒体,还是学者,尤其是那些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他们有责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话语权,更有责任不要滥用。在任何一个社会,不管多么自由和开放,外交事务都永远是敏感地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禁区。媒体和学者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自己都必须掌握好分寸。中国主流媒体基本上是配合外交政策的,这一点无可指摘。但学术界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学者在过多地试图影响外交政策,甚至不惜发表某些出位的言论,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陈水扁连任以及美台军事关系更形密切的形势下,大陆鹰派学者的声音正变得越来越大,其大胆的言论令人感到吃惊。究其原因,由于受到台湾问题的严重困扰,鹰派学者的强硬作风在社会上最受欢迎。虽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应避免使之改变中国外交的传统风格。归根结底,外交毕竟是高层政治,虽然其过程有时候是粗线条的,但在更多时候却是极为细腻的。所以,学者们还是应该把它交还给外交家们,让他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冷静和妥善地处理。  2004-07-23


--  作者:guog
--  发布时间:2004/7/25 12:09:01

--  我们的评论者和媒体确实应该有所清醒和自省了
         外交究竟是否就是一种轻松而优雅的高层政治表演,还是如该评论者所说--"实际上,它是一种微妙而又具有高风险的游戏"呢? 是否存在着"有些学者在过多地试图影响外交政策,甚至不惜发表某些出位的言论,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呢?

     我看确实存在着贪图口舌之快\\显示个人的见解透彻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又是和某些媒体的单纯追求吸引眼球的效应分不开的.譬如:

    "由于受到台湾问题的严重困扰,鹰派学者的强硬作风在社会上最受欢迎,"/"大陆鹰派学者的声音正变得越来越大,其大胆的言论令人感到吃惊......"而这种情况所意味的是什么呢?--

        "现在,再怎么敏感的外交事件,都有可能成为主流媒体公开议论的焦点"/  "这种情况意味着,外交决策者视野里的景象正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他们不再只是单纯地考虑国与国之间的高层交往,还要小心地面对和处理国内的舆论与民意,必须在对外关系和国内民意之间进行平衡,或者作出适度的倾斜"...

    也许我们的评论者和媒体确实应该有所清醒和自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