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人在旅途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3)
----  [转帖]关于路遥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3&id=694)

--  作者:pkusiscjy
--  发布时间:2004/11/17 19:20:42

--  [转帖]关于路遥

历史铭记路遥——文学界对路遥逝世十周年的追思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用来描绘鲁迅先生的诗句仿佛也在说他。他自粗
犷苍茫的陕北高原走出,以生命的全部行进在人生惟一的文学求索之途;他有生之年日
日过着清寒朴素的物质生活,文学创作是仅有的温暖他心灵、支撑他精神的烛火;他胸
怀忧患、思想深邃,热爱农民和土地;他质朴豪爽,用一双温暖的大手点燃了身边许多
人的文学梦想;他的作品像恒星一样明亮,照彻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个在苦难中奋进
的青年的灵魂……他就是写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作
家路遥。十年前,生命被严重透支的42岁的他,猝然倒在了充满血泪的文学征途,给
众多热爱他的同道、读者心中留下了无法言说的痛。
    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十周年忌日。昨日,陕师大新校区“路遥逝世十周年追思
会”上弥漫着悲情。贾平凹、晓雷、高建群、李星、贺艺、王晓新、炜评、张艳茜、刘
路、朱鸿等20余名文学界人士以同道、同事、同乡、朋友、读者的身份与师大700
余名新闻传播学院学子一道深情缅怀作家路遥。路遥的女儿、北京海淀大学多媒体平面
艺术设计专业四年级学生路明也专程从北京赶回家乡。尽管十年时光如水流逝,但路遥
以生命造就的文学丰碑、精神丰碑,依然令人唏嘘慨叹,凝眸仰望。

    天妒英才 虽死犹生

    作家贾平凹与路遥是真挚的朋友。他们是同时期从乡下来到西安,同时期走上文坛
,一前一后获得了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又几乎同时走上了陕西作协的领导班子。他说每
年这个时候都会心情沉重,此次见到路明,看过林达的信后,心里更加难过,逝者如斯
夫,但他却能感觉到,路遥的灵魂就在我们头顶的天空静静地凝望着每一个人。路遥去
世十年了,《人生》、《平凡的世界》仍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捧读,平凹认为这不能不说
是一个奇迹,路遥无愧于现当代陕西乃至中国为数不多的杰出作家。他英年早逝,却给
中国的文学事业留下了丰富遗产,也令同辈作家备感一个奋斗者悲剧式命运的伤痛。在
平凹的印象里,路遥是那种李自成式的陕北伟大人物,他大气厚重,嫉恶如仇,慷慨仗
义,有一颗令人敬畏的高贵的灵魂。如果他活着,必定对陕西文学是一个坚挺的支撑。

    “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怀念路遥,将激励他更加坚定更加努力地
写作。“路遥的文学精神永远不死”外表豪放、内心细腻的作家高建群在谈起路遥时
几度泣不成声,他说他和路遥有很深的感情。

    《延河》副主编张艳茜学生时代是路遥的读者,工作后又与路遥共事。她回忆起往
事,不由得泪水夺眶而出。正如此次她编辑《延河》“路遥十年祭专辑”时从一些文稿
中所见一样,路遥对身边个体生命的关照令她深为感动。

    朱鸿毕业分配的时候,缘于路遥的帮助,他才得以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学事业。当他
讲述昔年路遥离开人世时他的痛苦心情时,哽咽得几乎讲不出话来。令他聊以自慰的是
,他与李国平合编的《路遥全集》几经周折终于出版面世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白烨致信说:路遥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无限的精神财富。他永远与我们同在。路遥的
妻子林达在信中说,陕西师大举行路遥逝世十周年追思会,她深为感动,并表示谢意。

    往事如昨 历历在目

    令路遥的每一位知者刻骨铭心、满心怜爱的是路遥朴素到贫寒和困窘的物质生活及
执著的写作精神。陕西音协主席贺艺与路遥友谊很深,无话不讲。当年路遥为了写作,
一日三餐根本无法保证,每次来他家,吃上一碗面就幸福得不得了。路遥获茅盾文学奖
后,去北京领奖的2000元路费还是向他借来的。堂堂大作家居然困窘到如此地步,
在场的许多大学生忍不住泪湿双颊。作家王晓新与路遥住对门。据他回忆,20世纪8
0年代初,他们俩都还没吃过西餐,西安市也仅有一家西餐店。他们俩翻遍全身所有口
袋,都凑不足一顿饭钱。后来俩人卖了单位的旧报去品尝了一回西餐。他在周至县工作
时,路遥常托他在乡下买粮,那时路遥要照顾他艰苦的陕北大家庭。王晓新买粮的农家
一直追着讨要那只装粮的布口袋,这只布口袋始终没能从路遥那里找回。路遥死后,那
户农家伤感极了,当然不是为了那只口袋。路遥在写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时,身
体已经不行了。那时路遥写一写,躺一躺,为文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世上得此几人?
t”

    精神薪火 吾辈传承

    还记得《人生》中的巧珍、高加林吧?t还记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田晓霞
吧?t这些个感动激励过无数青年的人物形象。现在,这两部书仍被新一代的年轻人阅读
着、感悟着,路遥用短暂生命造就的奋发向上、不畏磨难、追求人生大境界的精神薪火
,就这样以一种民间的方式代代相传。恰如青年评论家炜评的思考,我们应该着手清理
像路遥这样的重要作家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他认为作家进入文学世界的第一张通行证
就是痴气。而痴气即是对理想人生境界迷恋的一种精神状态。炜评说路遥对文学几近一
种痴狂,他怀着“恋爱般的热情,虔诚的宗教徒的精神”。这种悲剧精神连同他的作品
,使之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存在。

    省作协副主席晓雷讲路遥是一个少见的丰富博大的研究主题。他思维宏阔深邃,永
远面对整个世界,并保持着和时代人民一刻不分的血肉联系,他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更像一位英雄战士。李星评价路遥是一个杰出的作家,真正的作
家,大写的人。青年评论家邢小利说,路遥作品在当代大学生中的阅读率高居中国当代
作家榜首。《中华读书报》做过一次20世纪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调查,进入前
百名的中国当代作家仅路遥一人。

    至亲至爱 自始至终

    “远远是我的上帝”,“我庆幸我的女儿远远是个性格坚强的孩子”……昨天,已
更名为路明的路遥的女儿令那些看着她长大的陕西作家、评论家悲喜交集。这个相貌清
纯的23岁的女孩子有着比同龄人要强大得多的镇定自己的能力。尽管心中悲苦自不待
言,但她平静听完了每一个人的诉说。她说,十年前,她带着悲伤离开了西安,十年后
她又回来了,见到了父亲的亲人、朋友、读者,她从心里感谢这些像她一样尊敬热爱她
的父亲路遥的人。事实上,她和父亲在一起生活很短,因为父亲常常在外采访体验生活
。父亲去世时,她还没有读懂他,对于她而言,父亲是一本大书,她要读一辈子的。她
现在海淀大学所读的专业不是文学,也许今生今世都不能走进文学,“但我会深深注视
文学这个伟大的殿堂,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以生命为代价,为迈进这个殿堂献出了他的一
切,”路明还说,“我父亲曾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我想追念亲人最好
的办法是劳动,那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新的天地,这个天地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这恐怕也正是父亲对我的企盼。”

    路遥的弟弟、《陕西日报》社记者王天乐,既是路遥的亲人,亦是他最好的朋友、
最亲爱的读者。在昨日的会上,王天乐未能表达只言片语,他要表达的实在太多太多。
昨晚记者电话采访了王天乐。他说:对于路遥文学上的评价,我认为这不是时候,应当
等待更长时间考验它的现实价值、历史价值。我只能说,我哥是个战士似的英雄,他是
以生命为代价做事的人,这样的人必定惊天动地。我曾经给我哥送过《梵高传》,他读
后留下了,又郑重其事买了一本新的送我。就这样我们兄弟俩都有一本《梵高传》,他
的是我送的,我的是他送的。我以为,这世上只有梵高情感的悲苦凄凉可以与路遥抗衡
。他是以梵高式的悲壮,完成了全部作品。




    生平简介

    路遥,男,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清涧,7岁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从小在农村过着贫困的生活,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教过一年
小学,在县城做过一些临时性工作。1973年考入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1976年
毕业后在陕西省文联创作研究室和《延河》编辑部工作。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
一幕》,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
电影,轰动全国。1986年开始发表《平凡的世界》,1988年三卷出齐。199
2年11月17日不幸英年早逝。


    老编感言:把写作当成事业,就能成就为作家;把写作当成职业,就只能算是自由
撰稿人。常常有一些文学朋友在电话中带着哭腔说:我如果做自由撰稿人,就不可能成
为一个作家了。不知道这样的结论是否很有道理,但事实确实如此:有相当一部分文学
爱好者自从走上自由撰稿这条“贼船”之后,就再也不想去当什么作家了,而他们的才
情也就因应时而写应势而写逐渐丢失。我们这类人不配对路遥先生以及其他路遥似的前
辈评头论足,但我们也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卑微或下贱。我劳动,我吃饭,我仍然把“塑
造灵魂”当作自己的崇高追求,而能不能“成家”,那是以后的事,或许更是身后的事
。有很多事总是要“历史”这位先生开口发言的。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4/11/18 15:53:48

--  
 真是文章憎命达啊,看了这一段谁会想到这是全国大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呢:

 --当年路遥为了写作,一日三餐根本无法保证,每次来他家,吃上一碗面就幸福得不得了。路遥获茅盾文学奖后,去北京领奖的2000元路费还是向贺艺(陕西音协主席)借来的。


--  作者:seastone89
--  发布时间:2004/11/18 22:33:44

--  
上大学的那段青春时光,正值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著作风行的时候,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同学中间竞相传阅,没有网络的日子,那样的精神食粮,那样的心灵撞击,仍然这样的清晰可见。深深怀念……
--  作者:guog
--  发布时间:2004/11/18 22:56:33

--  
       我们在大学读研前后吧 恰是路遥的《人生》最震撼的时候 从小说到电影

看的是何等的认真 进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