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人在旅途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3)
----  [原创]明月高照欎林州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3&id=13244)

--  作者:落梅轩
--  发布时间:2008/10/7 12:19:21

--  [原创]明月高照欎林州

                      明月高照欎林州

              ――再访玉林八景之一的水月岩虚

“月上水生岩半间,岩虚得月透天关。水流到海源头活,月照人心不照颜。”作为玉林八景之一的水月岩,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依然如明月照耀大地般留守在城外一隅,再次走进它,犹如重回昔日。

           《徐霞客游记》中的“101个名山溶洞之一”

“水月岩居城东南二十里,洞口有江水穿岩洞而出,由洞口循崖入,地甚宽广,约行里许,忽见石壁上清光斜照,溶溶月色,又时闻流水声,故名。”在《玉林州志》中是这样描述的,玉林位于桂东南,千年古州。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游水月岩,盛赞其“两洞四胜”之美,成为他考察的101个名山溶洞之一。

在《玉林市文史资料》的一篇《欎林名胜――水月岩》文章中更是记载了不少明清两代赞誉水月岩的诗词,明曹学俭编著的《舆地名胜志》中则描写洞中“石乳凝结,如琅玕倒垂,涧水从岩中流出,荡漾激石道。”;明隆庆年间的玉林知州张一清游水月岩后这样形容“清涧潆洄,曲折绕其外,度野桥抵岩,削为玉莲,伸为仙掌,涡而为盘,立则是柱,飞翔变怪,水流欎纡,苍壁之下,有铜鼓石,击之能做雌雄声。”;清代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也称“虚明爽豁,洞壑绝胜”。

当时,水月岩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在其附近还构成了一个大风景带,天马洞、钧天岩、栖霞庵、太虚亭、狮子岩、白石洞、留仙岩及在明代就远近闻名的得一书院旧址。距水月岩东北五六百米有一处马头岩,一块白石从石壁间高高耸立,状如马头;南三百米是将军寨,寨四周石山环抱,是一个水寨,分成四五个小寨,其中大坑寨环境幽雅,犹如世外桃源,石山上还有天庆岩、歌仙岩、柳竹岩等;一千三百多米还有一个叫杨冲塘的地方,水光山色,景色迷人。在其附近还有太平天国和洪门会起义军的旧址。

        传说中明建文帝朱允炆的“避难之处”

“传说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继位后不久,燕王朱棣他就发动“靖难之变”篡位,他为了躲避追杀一路逃来广西,后来躲在这里过了四朝皇帝才回到燕京,所以这里的一个暗洞叫‘藏过朝’。”一位老人提到在当地一直有这样的传说,玉林民间也都普遍认同这样的说法。转而看看《明史》,其中对建文帝一事是这样记载的“广西僧杨行祥伪称建文帝,械送京师云云”,尽管其中只是说到有一个叫杨行祥的和尚假称是建文帝结果被押解到京师,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关于建文帝流落广西一事确实是在民间有所流传。当地有人从知州张一清所作《水月岩记》中的记述“从门入为栖霞庵,庵之背有草亭,亭之左有小洞二,一曰隐真,二曰天谷。”也认为其藏身之地应该是确有其事。据说水月岩虽然荒凉偏僻,但是为了确保安全,所以在半山上建了栖霞庵作为观察哨所,发现情况建文帝就进洞躲藏,“藏过朝”洞要匍匐爬进,里面别有洞天,颇似一座迷宫,是一个理想的藏身之所。另外,他们还称“水月岩”是因建文帝而得名,说他看到半圆形的洞口与江水倒映犹如水中之月才起名“水月岩”,也有帝业已如水中之月的寓意。前两年,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朱允炆下落之谜时提到的“归来说”也和玉林的民间传说比较吻合。他是这样说的: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的时候,有个叫杨行祥的僧人拿建文帝的诗“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献给当地州官,说我就是建文帝,结果被处死了。后面这一部分和当地的传说如出一辙:建文帝于64岁高龄回京时,认识他的旧臣都已不在,当时派当年服侍过建文帝的一名宦官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喊其名“吴亮”,吴亮马上否认,建文帝当即说出一段旧事“我吃鹅肉的时候,扔在地上,叫你像狗一样吃,你不记得了吗?”吴亮伏地流泪,暗中看建文帝的脚,因其脚上有一个黑痣,他一看便知确实是真,回去就自杀了。后来据说建文帝就养在宫中,死在宫中,人称老佛。由于此事史书记载不祥,所以各种争议一直存在,但一位蒋少芳老人却说有一件器物可以佐证――建文纪年青花鵷雏尊。

他说,解放前自己在民间走访时见过这件器物。据说当年建文帝登基后烧制了一批御用瓷器,其中“青花鵷雏尊”高39厘米,通体纹饰七层,内容丰富,高贵典雅,尊肩主体塑鵷雏一对,回首梳理羽毛,神态安详,肩沿署“大明建文年制”款识。此尊工艺精巧,造型独特,被建文帝称为天成之作。鵷雏是鸟名,鸾凤之属,借此折射自己警惕朱棣对帝位虎视眈眈的忧心,因此一直陈设于御书房之中,朝夕品悟,惜之如命,却不料还是成为事实。朱棣死后,建文帝在英宗迎回皇宫前将此瓶赐于当年助他逃生的渔翁。老人还说他在1993年出版的《中国青花瓷》一书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具有建文款识的瓷器。不过,笔者在查看《中国历代瓷窑款识》中却看到这样的语句“但由于政治原因,洪武、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泰昌7个帝王年号的纪年款瓷器至今未曾被发现,近来据传发现有明景泰、天顺朝官窑款,但未经证实。民国时及近现代常有人以赝品假冒明代漏缺的这7个朝代纪年款,各藏家应小心为是。”另外,耿宝昌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肯定地说:“至于带有建文款的器物虽有所见,但都靠不住。”

                  诗词中别有一番“水月洞天”

姑且放下这些历史难题不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水月岩的赞誉诗词就已经成为另外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知州熊养初《游水月岩》“选胜携樽景最幽,洞开蓬岛暑全收。悬岩幻变鱼龙出,空石声传钟鼓悠。碧水倒流风送午,晴光斜映月浮秋。坐来万虑俱消歇,此日应须访十洲。”另外《游水月岩》更是写得犹如仙境一般“独辟人间境,清光一色连。碧波涵白玉,朗镜如澄川。桂影秋常满,蟾辉夜倍圆。风来方似折,涟静媚于渊。可拟寒宫广,宁邻溪壑偏。泛棹浮月殿,仿佛洞中仙。

陈懋是明嘉德甲午科进士,任广东始兴县尹,告老还乡后寄趣山水之间,常以文会友,在水月岩题诗“孤峰迎出万山头,六树烟青几百秋。块石玲珑空谷应,普陀船近会岩流。南虚引得辉光映,清冷溢成梦卜求。逸趣多年浑不解,迂人剪棘凿岩游。青山自若本无情,客性何偏极好凝。水入石崖流更冷,月来岩塞靦尤莹。崖缨懒向风涛立,酒辇常连皓影倾。草色花香云洞静,白鸥对溉月三更。”此情此景,更是让人平添对月思幽,感叹怀古之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9 23:26:19编辑过]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8/10/7 18:38:22

--  月照人心不照颜 耐人寻味
野史遗闻考证不足为据,这首咏景抒怀之诗倒耐人寻味:
      月上水生岩半间,岩虚得月透天关。
      水流到海源头活,月照人心不照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