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闽海文化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2)
----  我是台客我怕谁?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2&id=2665)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5/9/11 13:41:08

--  我是台客我怕谁?
我是台客我怕谁?
2005-09-11

● 林琬绯


  说起“台客”,你最先想到什么?槟榔西施?西门町嘻哈搞怪的少男少女?还是嚼着槟榔把“吃饭”说成“吃换”的本省台湾佬?

  如果对“台客”的认识仅止于此,你肯定落伍了。近一两个月在媒体炒作和舆论的激烈争论中,“台客”的概念,在台湾正悄悄起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台客”从南部弄巷走进了台北西门町,再从台北西门町扩散到全台湾的娱乐时尚流行圈子,努力挣脱历史政治遗毒,要蜕变为全新的文化思潮。


从政治歧视到时尚品牌

  “台客”这个词,最近在台湾爆红。

  先是蔡康永主持的《超级两代电力公司》请来“台弟”“台妹”一连几期热烈讨论“台客”特征。然后是8月份台湾区世界小姐选美赛,决赛佳丽满口“台湾腔国语(华语)”让媒体批为“‘台’得叫人难为情”。与此同时,一场“台客摇滚演唱会”却在台北火爆登场,主角是伍佰、陈升、张震岳。

  整个7月和8月,从中天《康熙来了》到TVBS《娱乐新闻》,从亲蓝的《中国时报》、《联合报》到亲绿的《自由时报》、《台湾日报》,媒体谈的炒的全是“台客”。诚品办了“台客”主题书展,新书《Call me 台客!》卖得红火,演艺、文化圈名人一个个跳出来认台客还不够,全台湾民众甚至乐此不疲地票选起“台客至尊”。

  这股热潮,使“台客”这个名称,在21世纪的今天,俨然成了最in的代名词。

  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台客”牵出的却是不愉快的历史回忆。日治时代,这是日本人鄙夷台湾人的用语,国民党政权统治时期,这是眷村外省人对本省人的称呼,都有着对台湾人和台湾本省文化的轻视意味。

  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末,台客成了西门町街头文化、槟榔西施、台湾佬、机车少年的统称,是“耸”(念第二声)、低俗、粗鲁、劣质草根文化的象征,依然摆脱不了台湾在历史宿命里弱势和自卑的心态。

  近20年草根民主崛起,至过去五年政权更替,使“本土”摇身占据了政治正确文化优势的一边,连带带动了“台客”的身价和文化认同层次。从“台”得自卑到“台”得自豪,最明显的例子还是语言:以前不懂国语光说台语,叫俗,现在光说国语不懂台语,是土;能国语台语混着说,才是潮流。政坛名嘴陈文茜和江岷钦,都是突出的例子。

  随着蔡康永和小S等名主持人将“台客”带进“电力公司”、“康熙”、“全民大闷锅”等广受欢迎的综艺节目中讨论,虽然对台客的称号多少带有嘲笑意味,却也在台湾演艺圈刮起了“台客风”。而在“康熙”、5566、飞儿合唱团等当红艺人不分省籍抢着“认台客”,中国广播公司又找来伍佰、陈升等著名创作人办了“台客摇滚演唱会”之后,娱乐圈模糊了台客概念的省籍界线,成功打造了“台客”品牌,轻易使毫无历史包袱的年轻一代对一个负面的历史名词产生正面的认同。

  像22岁的台中女孩杨佳宜就说:“小S是台妹,我也是台妹,我不会生气。”台北30岁的专业人士张佳瑄认为今天的“台客”称谓摆脱了历史包袱,不一定同中国文化站在对立面,却是台湾现代文化的象征,例如台湾摇滚。“我愿意正面看待它。”


台客文化政治化

  “台客风”兴起的同时,也激起了逆向的“反台客”呼声,形成同一个词引发正负两种极端对立的诠释。

  知识界有一派对“台客”定义的颠覆和提升不以为然,认为把“台客文化”等同为“台湾文化复兴”,有失身份。台湾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玉皙形容,“与其说它是一个文化现象或者社会翻转,不如说它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品牌衍生过程。”

  台大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王乃雯认为“台客”带阶级色彩,代表俗气、中下阶层,“如果让人称为台客,我会检讨自己究竟哪里很‘台’。”

  但是“呛”得最大声的仍是所谓“独派团体”,多个本土社团在台湾小姐事件后召开联合记者会,痛批媒体炒作所谓的“台客特征”就是骑摩托车脚张很开,或者嘲讽台湾小姐的不纯正国语,是一种“中国霸权对台湾的欺凌”,要求媒体停止使用这个“侮辱性字眼”,否则将展开大规模抵制行动。

  而受台湾网民票选“荣封”为政坛台客代表的民进党立委林重谟和蔡启芳,也公开发表声明,指责台客封号是“大中国意识形态歧视”,甚至抛出“中国猪”的旧有称号对抗,质问“中国猪讲标准国语就很有气质吗?”林蔡双宝还对“台客”做了新的解读:所谓‘客’,就是住一下没多久就走,就像大家都知道的,蒋宋庆龄、宋楚瑜、连战,才是“台湾的客人”。

  将艺文界掀起的台客风政治化,还获得总统陈水扁盖上橡皮章。他先是说“我们不当台湾的客人,要当台湾的主人,要做有尊严的台湾人”;一周后又改口说:“台客有两种,一种是贬抑别人的“土台客”,另一种台客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是骄傲、自信的象征”,企图左右逢源,既安抚“受创”的独派,又迎合了新台湾人对台客复兴的普遍认同。

  台客复兴运动反被“中国化”,也许是整个运动最吊诡的一面。台大新闻研究所教授张锦华分析:“媒体使用台客用语,确实带有某种文化优越感的负面效果,但部分人士以中国文化压迫台湾文化来解读台客现象,实则也是为了制造对立,想借机突显自己‘去中国化’的一贯主张。”

  台客是正是负,能否摆脱身份标签或者虚拟称号的歧视性效果,关键其实在于能否超越服饰打扮、行为举止等表象解读,去剖析“台客”概念的内涵。换言之,所谓“台客”,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乃至一种价值。

  就像音乐企划人张培仁所说:“台客文化是一种真相,真实地反映生活。无关乎民族或政治等严肃的东西……文化本身没有使命感,也不一定有什么目的,只为了生活舒畅而自然形成。”而这种源自生活的“台客精神”,在伍佰的定义里,就是“梦”和“拼”:“像在做伸展操,双脚紧紧站在自己的土地上,踩踏着土地真正蕴涵的东西,双手向上伸展,超越极限。”

  在沉重纷杂的悲情中懂得轻松看台客,在小小空间里仍能有所伸展,这何尝不正是开启一场“文化复兴运动”的启蒙力量?


台客外形特征

●带点“耸”(闽南话,指俗)味儿的个性装扮,流行时尚、新奇古怪、嘻哈酷炫

●台客染发、花衬衫、低腰宽松垮裤,胸前挂个大大的嘻哈项链,手戴银制首饰

●台妹波浪卷或离子烫,小可爱(吊带装)配超短裙,脚穿厚底长靴

●披着戴着真的或假的GUCCI、LV、Burberry

●手机铃声是流行歌曲

●骑摩托车,脚张很开

●最爱上卡拉OK、打桌球、打电玩、到钓虾场钓虾烤虾喝酒

●说华语带台湾腔

台客精神特征

●够呛、够辣,敢秀、敢言

●直爽、善良、好客、亲切、灵活、好玩

●富正义感,够种、够江湖

●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管你的!”

●不假道学、不高高在上、不装模作样、打破精英迷思

●头脑灵活、伶牙利齿,语言生动,嘴不饶人,台语华语一样溜

●充分发挥“自嘲”的艺术

●出身基层,从台湾土地汲取养分,生命力源自民间

●懂得轻松看人生,却勇于做梦,并认真实践“爱拼才会赢”的精神

     联合早报网200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