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闽海文化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2)
----  关于北京市福州会馆老馆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2&id=2402)

--  作者:网络深呼吸
--  发布时间:2005/8/23 9:40:41

--  关于北京市福州会馆老馆
听说北京市福州会馆老馆有明宰相叶向高的雕像和书法,谁有照片能传上来共享吗?谢谢
--  作者:网络深呼吸
--  发布时间:2005/8/23 9:43:48

--  
有在北京福清老乡吗?帮忙一下!谢谢,本人近期在做明代宰相——叶向高书法的研究,非常需要这方面资料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5/8/23 18:55:19

--  回复:(网络深呼吸)关于北京市福州会馆老馆
       不光是福清老乡 凡是福州十邑的老乡 和福建在京乡亲都应该协助啊

   知道在宣武区有这个老福州会馆 可还真没去过哦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5/8/31 10:12:36

--  
   问过了 这里是个文物保护单位 说要整修 

   想找这些文物 恐怕要本人持介绍信来联系哦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6/1/11 11:57:30

--  
有关北京市福州会馆老馆的文字资料

     福州老馆座落在旧时虎坊桥南下洼子,即今日福州馆街。据记载,老馆原为朝中元老重臣叶向高故宅,其家业较大,后将家宅一分为二,舍为福州会馆与福清会馆。福州会馆有中、东、西三院,雕梁画栋、花木葱茏,大门前为空地。如今,只有以福州会馆命名的福州馆街以及福州馆街小学,让人依稀寻觅到当时福州会馆的盛况。

        福州会馆新馆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据《闽中会馆志》中记:福州新馆为陈宝琛曾祖陈望坡(若霖)尚书故宅。他在辞官告归时,特将其府宅捐赠同乡会作新馆馆址。据记载,福州新馆馆内文物甚多,有清末叶铎人太史手书的"福州新馆"匾;有同治年间福州马江船政工厂铸的铁香炉;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题联;有咸丰三年至光绪十五年的乡试题名版等。馆中最大的建筑为"榕荫堂",取福州多榕树,能荫佑旅馆外乡亲之意,是会馆议事、设宴、文人击钵吟月的主要场所。民国期间,馆中住17户,共53人,因新馆面临骡马市大街,来往客人较多,许多大学生也来馆中一叙,故馆中装有电话:南2351。1956年,因北京市进行城市扩建、改造,北京的会馆逐渐消失.

       如今,福州新馆建筑依存,随着骡马市的拓宽和加高,倍显院内地势低洼,事过境迁,物虽在,但已成大杂院。


--  作者:仆射
--  发布时间:2006/1/17 14:10:24

--  
北京福建会馆追迹
  

邓绍根
  

  明清两季,福建省各府县在北京纷纷建立科举会馆,总称为北京闽中会馆。民国31年,李景铭编著的《闽中会馆志》则较全面地介绍了闽中在京23所会馆的概况,是研究福建地方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本文以《闽中会馆志》为基本材料,结合多方文献,拟对福建会馆即省馆的沿革、职能等状况作一粗浅的介绍。
  福建会馆,坐落于宣武门大街南头,大门临街,后门临车子营,门牌64号。该馆旧为财盛馆,俗称财神馆,是盛伯熙祭酒别业。1879年,闽籍大官僚王仁堪购建为福建会馆,当时仅有房屋十余间,即今省馆后院,大厅为原财神馆旧殿。两厢正面则是大戏台,后被拆除,建成南屋七间。东厢南首是大门,直达宣武门大街,为一直道,外建一牌楼,署名“福建会馆”,四字为陈宝琛所书。1902年,商部侍郎陈壁,筹资购入直道南北数间破楼,拓地十余亩;且建成南北两列房间。南列后,又建房三间;北列后,亦造屋十余间。至此,福建会馆初具规模。
  福建会馆成立后,闽籍旅京人士利用省馆这一得天独厚的场所,积极组织同乡人士,开展各种活动,使得福建会馆一时名扬京城,在家乡及国家事务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福建会馆是闽籍旅京人士的寓居、娱乐场所。省馆初建,南屋七间就专门列为“同乡三品以上行台”。民国后,铁路停办,许多闽籍人士滞留京师,省馆成为闽籍旅京人士的寓居之所。一时迁入者,“兀榻炉鼎,分居各炊”。1915年,省馆复于西南角扩屋三间,且特意将大厅全座作为“乡人游燕之地”。福建会馆在成为同乡寓居之所的同时,还积极组织乡谊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特别在朔望及休息日,总有四五十闽籍同乡在省馆聚集一堂,成立诗社,吟诗作对,唱贺答赋。诗社极盛之时,则以榕社、余社最为出名。元宵佳节之季,省馆还举办灯节。那时,省馆门前车水马龙,宾客络绎不绝,馆内热闹非凡。
  其次,福建会馆还成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及医疗活动的实践场所。1902年,各省竞立学堂,助行宪政。陈壁出面以省馆为依托,向同乡官绅募捐,请求福建省财政补助及中央政府拨款等,筹金二万余元,扩建省馆,创办起“京师闽学堂”,先后聘请汪春霖、周景焘、张琴出任学堂监督,负责管理学堂事务。他们广招学生,礼聘名师,翻译家林纾就曾执教于该学堂。1909年,学堂因经费短绌,学生寥寥而停办。同年,闽籍留学生林志火亘等在南列三屋筹建起宣南法政专门学校。林志钧、程毓亭等十余人先后登台执教。该校实行夜课制,夜间师生各自“挟书而至”,“灯火莹莹,周极一时已盛也”。同时,省馆还腾出北列三屋,开办春明女子中学。省馆不仅将馆内大部分书籍、仪器、标本、模型及器具等提供给春明女子中学教学之用,还将省馆原学堂之所以“医院租金大部分补助之”之优惠租给首善医院行医。
  再次,福建会馆积极发动寓京闽籍人士参与家乡及国家事务管理,成为京闽政治联系的桥梁。1897年冬,德国侵占胶州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遍谒京中同乡,于1898年1月31日,在福建会馆举行大会,发表演说,成立“闽学会”,并联络林庆禧等360位闽籍举子,在会馆中起草《为圣像被毁、圣教可忧、请饬总理衙门责向德人公呈》的奏折,且率众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第二次“公车上书”活动。1922年8月,闽籍在京人士在制宪、改组同乡会事宜上,分歧严重,形成新旧两派。旧派以乡中耆宿为代表,主张官绅不宜干涉地方事务;省长人选上赞同闽籍海军总长李承梅的意见,即萨镇冰任省长,陈兆锵、黄培松分办军务;且不主张改组同乡会。新派则以学生为代表,认为军民分治、公举省长、改组同乡会。两派在省馆内多次唇枪舌战,争论不休。最后,在制宪问题上以旧派胜利而告终;至于改组同乡会则新派获胜。1924年,福建沿海飓风盛行,船只吹翻失事颇多,渔民生计断绝,生活艰难。同时,长江流域也水患不轻,损失严重,因而,北京政府成立华洋赈灾委员会,准备以各省灾情照片为凭,确认灾情状况,派发救济金。但福建沿海风灾已过数月,“追摄何从”。两派于1925年元旦复在省馆召开会议,请求免提证明。在众同乡的努力下,最终20万元救济款如数派发到闽省,赈救灾民。此是“福建会馆予乡闾最努力之事”。
  1937年夏,闽籍旅京学界以福建会馆干事翁鸣蝗“收支迄无报告”为由,发起同乡恳谈会,议定成立福建旅平同乡会,以“联络乡谊,增进公益”。至此,福建会馆转化成同乡会。该会也一改过去由一值年,一、二干事把持馆务的值年制管理形式,实行理监制,即理事十一人,监事七人,候补各三人。同年省馆北屋二间因学生宿舍不慎失火烧毁。1938年,理事会募集资金将被毁二间及其它二十余间破屋修葺一新。于此,福建会馆保持原貌至1942年。
  
《福建史志》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