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闽海文化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2)
----  闽台习俗:台湾过端午节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2&id=1548)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5/6/11 21:55:58

--  闽台习俗:台湾过端午节
台湾同胞喜迎端午佳节 
2005/06/11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并列为最重要的三个节庆,是海峡两岸同胞都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关于这个节日起源的传说以及民间过节的习俗,两岸都很相似。相比之下,台湾过端午节的气氛比大陆还更浓厚一些,更传统一些。

     无论大陆和台湾,粽子都是端午节最应节的食品。传说粽子是乡民于屈原投江后,唯恐江中鱼虾吃屈原的身体,乃以竹叶包糯米饭掷入河中。后来加进猪肉、花生、咸蛋等内馅,演变成现在的粽子。在台湾过端午节,人人都会吃粽子。台湾粽子的种类很多,最有名的是台式烧肉粽。虽然从市面上买粽子很方便,质量也好,但不少家庭还是喜欢自己包粽子,特别是一些有孩子即将考大学的家庭更要如此。这是由于端午节过后,就是一年一度的大学考试,而包粽与“包中”是谐音,因此许多父母都要亲自给孩子包粽子,以求孩子考试顺利。

 
     温馨小提示:1、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节庆食物,阵阵粽香总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但要如何吃得健康又不发胖,少油、少盐、高纤是吃粽子的诀窍。2、肠胃不好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吃完粽子总觉得肚子胀胀的,很难消化。台中医师推荐今年端午可以把糯米改成十榖米,再泡杯消胀茶和消脂汤,热量减半,也不会有饱胀感。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划龙舟原是民间祭祀水神的一种仪式,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到屈原的故事,说是百姓撑船寻找屈原。

        龙舟需要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下水,“开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请地方首长拜祭水神,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晴。初五龙舟下水前,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龙舟走向河岸,沿途民众烧香礼拜,鸣放鞭炮。经过一番巡行,龙舟便下水比赛。竞赛开始,只见龙舟上的选手在咚咚的鼓声中,以划一的动作奋力往前划。河道终点处,中央插有锦标,哪一队最先夺得锦标即为胜者,胜负往往只在一瞬间。动人心弦的比赛,吸引着许多民众在岸边一边尽情观赏,一边为选手加油。在古代许多传统活动渐渐式微之后,龙舟竞渡成了端午节最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节日活动。

       在台湾过端午节,还有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习俗,就是取“午时水”。据说当年郑成功占领台湾时,部队开到大甲铁砧山,急需食水,却找不到水源,郑成功便插剑入地,祈求泉水涌现,拔剑后果然山泉喷涌。由于当时正是端午节午时,此水便被称为“午时水”。从此,“午时水”声名远播。每年端午节午时,台湾都有许许多多民众求取“午时水”,以保平安。

      台湾端午节最有趣的活动是“立鸡蛋”比赛。那就是在端午节正午12点正,谁能很快将一只鸡蛋立起来,谁就会有好运。据报道,在去年基隆举办的一次“立鸡蛋”比赛中,参加比赛的千名市民有602人获得好运。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为了驱除疾厄,端午节时可见住家门口挂上菖蒲和艾草,及钟馗的画像。菖蒲因其形状如剑,又称“水剑”,与艾草都是传统袚鬼驱邪的圣物,用红线扎成一束倒挂在门上,形成端午节的特殊景象。民间相信“钟馗”是鬼王,具有镇鬼伏妖的威力。

      而当天成人可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调在米酒中便成雄黄酒。据说雄黄酒可消除疫病,但不可多喝;至于儿童无法喝酒,则可用手沾酒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一样具有驱毒的功能。

    小孩身配“香包”,具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香包是用各色绸布制成囊状,里面放置香料而成,在旧时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现今民众则多用购买,造型更加丰富多变。

     “艾虎悬门日,龙舟竞渡时,屈原遗恨在,千古楚人思。”端午节和中华民族的其它传统节日习俗,不但浸淫大陆,而且深入台湾的每个角落,不是什么人搞的“去中国化”可以去掉的
 
    华夏经纬网 2005/06/09/ 
来源:《海峡》  陈志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1 22:05:56编辑过]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5/6/11 21:56:47

--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5/6/11 21:58:56

--  
   

                                                                         

                                                      


--  作者:Duo
--  发布时间:2005/6/12 0:02:12

--  

  福建民间在过端午节时,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挂艾蒲、贴对联、放黄烟、饮雄黄、佩香囊、画五色符等作“防毒”和“避邪”用,各乡各村还要赛龙船。清朝末年在福建民间流传着一首《五月节诗》:“江上龙舟竞/囊中麝瑙诸/家家忙裹粽/户户喜悬蒲/祛毒雄黄酒/镇邪五色符/黄烟才放罢/又贴午时书” 方炳桂说,这高度概括了福建民间端午节的习俗。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5/6/12 8:28:33

--  石狮端午海上泼水节
  

      6月11日,在福建省石狮市蚶江海域,两艘渔船参加一年一度的传统端午泼水节活动。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节始于明朝,南迁开发八闽的中原汉人将纪念屈原的端午民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相融合,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6月11日,在福建省石狮市蚶江海域,一名女子参加一年一度的传统端午泼水节活动。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节始于明朝,南迁开发八闽的中原汉人将纪念屈原的端午民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相融合,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来源:江门新闻网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5/6/12 8:31:59

--  莆仙端午,习俗知多少?
莆仙端午,习俗知多少?

记者 林婷婷 吴伟锋 

 
  端午前夕,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退休老干部王宝仁,就莆仙民间的端午习俗,谈了自己的研究情况。
  6月4日,曾任《莆田市志》副主编的王宝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略显遗憾地说,对于莆仙民间端午习俗的记载,除在《兴化府志》和《乾隆县志》曾有过片言只语外,找不到十分完整的文字记载。

  王宝仁说,根据他多年来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他认为,早在战国时代,莆仙为蛮荒之地,名义上属于越国。后越为楚所灭,莆仙人就沿袭楚国的传统,过上端午节。同时,莆仙民间的端午节并不仅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而是从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的“五日节”(谐音)。

  五月初,春耕已过,农忙未至,是莆仙人的农闲季节。人们希望能利用这个农闲打打牙祭、搞搞卫生,因此富有地方特色的“五日节”由此而生。在这五天里,具体的习俗有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初三吃螺(桃),初四插艾挂蒲,初五抹雄黄、喝雄黄酒、煮“午时草”等。

  他说,初一吃糕是由于以前的莆仙人多生活在平原地带,而包粽子用的粽叶则产自山区,采摘很不方便,粽子一般包的不多。于是,平原地带的莆仙人就做些米糕来代替,后来就衍生出这个日子。

  初二吃粽子,是完全沿袭了楚国的传统习俗。

  至于初三吃麦螺,是因为民间传说,在五月初三这一天,是螺肉的成熟期,那一天的螺肉是最肥最鲜美的,让平日里“三月不知肉味”的百姓打饱牙祭。而当时山区的人是吃不到螺的,那水蜜桃的鲜美也是他们的美食。

  打了三天的牙祭之后,沿袭楚国的习俗,莆仙人就要过两天的“卫生节”了。他们要趁着“艳阳天”,把家里有“霉气”的衣物拿出来晒晒。在门上窗前插上艾草,挂上菖蒲;给孩子抹上雄黄;找来五种香草,烧上一锅午时草,一来消毒,二来避邪。经过这样的养精蓄锐,农忙时节才能大干一场。

  不过,据王宝仁介绍,由于明代以来的一段时间里,沿海地区较为富有,且平日一般食用海鲜,农业也不发达,故而平海、埭头沿海一带,一般不过“五日节”。


 来源:湄洲日报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5/6/12 8:41:37

--  迎端午包粽子 老少齐上阵男女同竞技(一)
迎端午包粽子 老少齐上阵男女同竞技(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老年组选手忙着包粽子(石勇 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太紧张,一位参赛选手不小心把粽子撒了出来(石勇 摄)

   早报讯(记者陈祥木 实习记者石勇 郭婷 张圆圆 文/图)昨日上午,由东南早报、伍氏特香包、东湖公园联合举办的首届“伍氏特香包”杯包粽子大赛在泉州东湖公园火爆举行。晋江内坑的75岁老人张秀琴、泉州的庄永美分别以10分钟包26个、27个粽子的成绩,摘得大赛老年组、成年组桂冠。

  上午8时许,选手们便与前来助阵的亲朋好友及其他群众早早来到东湖公园,领取参赛证、入场证。经确认,30名老年人、42名成年人取得参赛资格。老年选手分成两组,成年选手分成三组进行比赛。这些选手中,有来自市区及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永春的,还有来自厦门、三明等地的。既有年逾七十的老夫妻同台竞技,也有年轻兄妹双双上阵。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来自泉州金山南区的76岁老阿婆王秀容,年龄最小的是泉州信息学院的学生吴静瑜。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5/6/12 8:47:07

--  迎端午包粽子 老少齐上阵男女同竞技(二)
迎端午包粽子 老少齐上阵男女同竞技(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如火如荼的包粽子现场(陈英杰 摄) 

  比赛从9时开始,经过约3个小时的紧张角逐,首届“伍氏特香包”杯包粽子大赛圆满结束。评委一致评判,26号选手、来自晋江内坑的75岁老人张秀琴获得老年组冠军;14号颜玉思、8号黄一鸣获得老年组第二名;2号江瑞连、3号许花、16号林元六获得老年组第三名。

  成年组冠军被8号选手庄永美夺得;42号刘珊珊、19号叶红瑜获得成年组第二名;36号叶惠生、21号林进治、43号陈玲玲获得成年组第三名。

  本次比赛还邀请了台湾的面包、粽子制作大师林泰山等人担任评委。评委依据粽子的饱满度、外观、重量等标准,对选手们所包的粽子一一进行评判。比赛各组分别设一等奖一名,奖品为价值1000元的“伍氏特香包”面包券一张;二等奖二名,奖品为价值500元的“伍氏特香包”面包券一张;三等奖三名,奖品为价值200元的“伍氏特香包”面包券一张。所有参赛者均可获赠价值30元的“伍氏特香包”面包券一张。

  比赛结束后,东南早报副总编辑苏兴秋、泉州市伍氏特香包有限公司董事长伍维国、东湖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再伏分别为获奖选手颁发奖金、奖品。

  “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既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又可弘扬传统文化。”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花絮

    七旬老人摘桂冠

  老年组的8号选手黄一鸣,不仅动作麻利,而且包起来的粽子又饱满又大,围观者啧啧称叹,更有好奇者,忍不住想拿一个看看。

  “现在别动,等我包好了,再请你们吃。”黄老先生这下可急了,赶紧说。

  第一组的比赛进入倒计时时,有的选手看见旁边选手包的粽子比自己多后,忍不住嘀咕着“我就是扎得太结实了,才会比较慢”。其实,虽然选手们所包粽子数量多少是评判标准之一,但粽子的饱满度、结实度、美观度和重量也很关键。

获得包粽子大赛老年组冠军的张秀琴正展示着她包的粽子(石勇 摄)

  看到前面的选手包的粽子又多又大,第二组有选手甚至打起退堂鼓,还是旁边的家人一直在鼓励老人“参与重于结果”,才肯上台。

  从晋江内坑赶来的75岁老人张秀琴不仅速度快,而且粽子扎得结实,跟市场上卖的差不多,最后她以10分钟完成26个的记录拿下老年组冠军。


  老人两手提着沉甸甸的粽子,对着摄影记者的镜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老人的女儿说,老人平时在家就经常做家务,每逢节日都会自个儿包粽子给家人品尝。(陈祥木 石勇)

  幼儿也来助威

  昨天,前来给选手加油助威的家人也不少,有的是媳妇、孙子一起陪老人过来,也有给老伴支持的,还有父母让子女参加的……

  现场最惹人关注的是还在咿呀学语的小孩子,看到爷爷奶奶在台上包的粽子,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小家伙高兴得手舞足蹈,逗得大家直乐。


  这次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伍氏特香包”杯包粽子大赛,不仅吸引了数百市民前往现场参加、给亲友加油鼓励,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前往采访。来自泉州老年人摄影协会的大爷大妈们则是这群摄影者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团伙”,他们捧着相机,认真地捕捉着每一个画面,狂拍的劲头令一些后生摄影爱好者惊叹不已。(陈祥木 石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专家在点评(陈英杰 摄)

  消耗卤蛋数千个

  昨日,包粽子大赛消耗的卤鸡蛋不可谓不多。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准备的卤鸡蛋有一两千个。然而,由于参赛选手“发挥出色”,盆内做原料的卤蛋以惊人的速度递减。

  为不影响比赛,工作人员朱先生等人不得不拉着细绳飞快把鸡蛋绞成四瓣,为选手补充“弹药”。可以说,朱先生等人是这场包粽子比赛的“幕后”英雄,他们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陈明华 吴锦山)

 来源: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