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www.mhwh.com/dv7/index.asp)
--  文化交流  (http://www.mhwh.com/dv7/list.asp?boardid=1)
----  早报特稿/台湾惊见变色龙  (http://www.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1&id=1187)

--  作者:guog
--  发布时间:2005/4/3 13:29:40

--  早报特稿/台湾惊见变色龙
早报特稿

台湾惊见变色龙

-2005-04-03

● 霍月伟

林德生(制图)

  许文龙,是《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台湾七大亿万富翁之一;是总统府资政,前总统李登辉的老朋友,早年反对运动的金主,被北京点名的“绿色台商”;

  但3月26日台北的反反分裂法大游行蓄势待发之际,他突然向全世界宣告“台湾、大陆同属一个中国”,表态支持北京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他,是变节的叛徒?是两岸政治斗争下牺牲的烈士?还是一名商人?

  台湾一名与奇美集团前董事长许文龙相熟的党政高层上星期接受《中国时报》访

326当天发表震动宝岛政商界的退休感言,要保住的,不仅是他在大陆的投资,而是“奇美的命脉”。

  报道说,许文龙也曾数度向这名党政高层人士表示:“我真的没想到大陆会下那么重的手”。

  当然,这篇报道出来后,中共中央台办经济局局长何世忠马上否认许文龙是在北京逼迫下发表这篇被戏称“新华体”、力挺“一中”和《反分裂国家法》的退休感言,并强调当局一向都是依照市场法则对于登陆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真相如何,大概只有当事人知道。

  这些年来一直对北京抨击他为“绿色台商”挺直腰杆、强硬回应的许文龙,突然那么戏剧性的向全世界宣告他一生的政治信仰有了“大逆转”,真的是因为他一手创办的奇美,2000年——他在大选前以出任陈水扁国政顾问表态挺扁的那年——以来据说在大陆遭受的查税、上下游公司受威吓不得购买奇美产品……等种种打压吗?据报道,奇美因此而损失了几十亿元。

  或者,更关键的“重手”,就如奇美集团一名消息人士受访时所言,在于当局把广州原本留给奇美的一块地批给了奇美在国际化工产品市场上的死对头、韩国LG化学公司?“若再西进受阻,”这名消息人士说:“(奇美)的世界ABS(丙烯青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一种用来生产电脑、家用电器及通讯产品外壳的原料)一哥地位,很快就会被韩国取代。”奇美目前的ABS两岸年产能逾150万吨,产量全球第一。

  其实,现在对企业西进不顺利、眼看竞争者后发先至而心急如焚的台商,不只许文龙一人、奇美一家。

  大陆台商有5万多家。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电子、化工、精密仪器制造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便大举进军大陆市场。而这并非台湾高科技业独有的现象,中国大陆加入世贸后,国外投资汹涌而至,去年更达到640亿美元(1059亿新元)的高峰。

  不过,在经济加速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于台湾当局对宝岛资金、技术流向大陆的重重把关设限,台湾石化与其他许多产业的全球运筹规划、两岸垂直与水平整合部署,都只能部分完成。在其他国家政府都出面力挺自家企业的情况下,有人形容台商的处境是“韩风刺骨外加美欧夹击”,缺了大陆这块新兴市场,台商虽然不会饿死,却恐怕会在竞争场上逐渐边缘化。

  许文龙发表退休感言前几天,就有奇美在台湾的石化同业前往陆委会,争取政府尽速开放轻油裂解厂前往大陆投资,结果被当局以可能“危害国家安全”、“造成台湾新一波的大陆投资热潮”为由拒绝。

  这些石化厂商代表当时强调,台湾石化产品大约有一半都是销往中国大陆,如果最上游的轻油裂解工厂无法到当地投资,在竞争力下降的情况下,台湾的石化厂商在大陆的市场占有率也会逐渐萎缩,并且无法享受到以后几年对石化产品需求大幅成长的好处。

  另一个明显的受害行业是电子业。台湾限制半导体产业赴大陆投资,让大陆的中芯乘隙坐大,开始在国际市场上紧追台积电和联电的龙头地位。

封测业者忧心忡忡

  另外,台湾封测厂2004年的营收独占全球市场一半以上,但迄今受到政策限制无法赴大陆建厂,反观美、韩封测厂,都已登陆。因特尔(Intel)最近才宣布投资4.5亿美元在成都兴建第五座封测厂。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中国大陆2007年将超越台湾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封测基地,预期占有全球30%半导体封装市场。台湾封测业者如今忧心忡忡,若再无法登陆,全球市占率恐将流失。

绿营同情者为许文龙“变节”开脱

   尽管有绿营的同情者极力为许文龙的“变节”开脱,说他一定是面临了“抄家灭族”的压力才会背弃台独理想,也有人认为,许文龙的改变是他在人性这个层次发生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道德良心挣扎,表露了一种对竞争力越来越令人担忧的台湾当前乱局的不忍之心。

  也可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数以万计的员工生计,最终超越了个人意识形态。 

台媒体解读为“新华体”

  许文龙的《退休感言》虽然签上许文龙的大名及日期,但台湾媒体在用了放大镜细读后,却纷纷认为其中用字遣词不寻常:

  *文内有一些明显的大陆用语,如(《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搞”台独、从董事长位置“退下了”,都是台湾少用的说法。

  *在提到自己已经两次提出辞去“资政”职务时,在“资政”一词上加了引号,这是大陆媒体报道台湾官方职位时的标准格式,意味着不承认台湾的官职。

  *全文都不称陈水扁为“总统”,只称他作“长官”,但对彼岸的领导人胡锦涛则直接而亲热地尊称“胡锦涛主席”,颇耐人寻味。

  *在说到“胡四点”和反分裂法时,表明“心里踏实了许多”。这种讲法,最近其实常见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就反分裂法访问台商的相关报道。

奇美许文龙退休感言

  我是一生意人,出生在台湾,祖籍在福建海澄,1991年我到大陆福建寻根,我认为台湾、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

  1991年我在福建捐款建校舍,并在福建举办塑胶染色培训班,后效果不佳,即于同年到丹阳、苏州等地投资建染色厂,获得相当好的成果,现在塑胶料的染色技术,已在大陆普遍运用,也提升塑胶加工技术。

  奇美在大陆投资,一是看中大陆改革开放的商机,二是想通过两岸经济交往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让两岸同胞都尽快的富裕起来。我常想,只有两岸民众都富裕了,才是中国人的富裕,只有两岸民众都幸福了,才是中国人的幸福。

  多年来,我一直呼吁海峡两岸要尽早实现“三通”,因为只有实现了“三通”才能使两岸资源互补,才能加速两岸经济的同步发展,今年春节台湾、大陆实现包机直飞,这是一种进步,我感到很高兴。

  2000年台湾大选,我支持民进党支持陈水扁,缘于我对国民党的黑金政治的不满,但我支持陈水扁并不是支持台独,我认为台湾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陆,搞台独只会把台湾引向战争,把人民拖向灾难。我不希望两岸人民再受到战争的创伤,也不希望奇美同仁因此而流离失所。

  2000年大选后,我已逐步淡出政治,今年初我已向长官两次提出辞去“资政”职务,这些都是足以说明我对台湾政治已经毫无兴趣。

  最近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和“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我们都很关注。我觉得有了这个讲话和法律,我们心里踏实了许多,因为敢到大陆投资,就是我们不搞“台独”,因为不搞“台独”,所以奇美在大陆的发展就一定会更加兴旺。

  现在,我已从董事长的位置退下了,将近一年,我寄望奇美在新董事长廖锦祥先生的带领下,能够作更好的发展,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两岸人民的幸福做更进一步的贡献。

 

*绿色台商事件簿

2000年3月

台湾总统大选前夕,包括宏基集团施振荣、奇美集团许文龙、大陆工程殷琪与长荣集团张荣发等台湾四名企业界大老,齐齐出任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的国政顾问,成为陈水扁赢得总统大选的关键推手。

2000年5月

北京《财经时报》头版头条新闻以《谁闹台独就端谁买卖》为题,报道宏基、奇美、大陆工程、长荣支持陈水扁的情形。这是大陆媒体首次公开点名批判挺扁台商。

2001年3月

大陆国台办副主任李炳才说:“绝不允许台商一边赚大陆的钱,一边搞台独”,确定大陆对台商“政治正确”要求的底线。

2004年5月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刊出《不欢迎以许文龙为代表的绿色台商》。

被贴上绿色台商标签后……

2000年4月特地亲赴北京,透过管道强调他中立的政治立场,在接受多家国际媒体访问时,还公开表示支持统一的看法,并以退出国政顾问团运作的动作,与扁阵营渐行渐远。上星期四还表示陈水扁现在的国策顾问群,非绿色人士都被排除,他若继续担任恐遭外界误解,因此不希望再担任国策顾问。

长荣集团张荣发

多次透过管道尝试化解北京方面对他支持台独立场的误解,在去年的总统大选前,更与向来倡议一个中国两个政府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连袂发表两岸应尽速三通的声明,并表达对于阿扁在两岸关系未能突破的失望态度。

大陆工程殷琪

近年来政治动作也少了许多,对两岸关系的发言也趋谨慎。

广达集团林百里

去年总统大选前被北京贴上绿色台商标签后,对外界表明不管政治只管经济,强调自己是一个生意人,有色盲,希望跳脱颜色之外,只管黑白,不管蓝绿,有一段时间还刻意在领口上别着小国旗,避免与台独沾上边。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5/4/5 13:07:50

--  
   看看联合早报[社论/言论/天下事] 如何评议此龙之变色吧

          ----许文龙的“退休感言”对台湾政商界尤其是陈水扁政府最大的震撼,正在于中国持续现代化所产生的和平统一拉力,已率先在商界迫使泛绿阵营的标的人物俯首称臣。

  如果连许文龙这样实力雄厚且意识形态鲜明的人物都挡不住中国大陆的致命吸引或压力,这不正意味“法理台独”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候?

  对于许文龙的转变,泛绿人士多将矛头指向大陆,批评这是北京施压的结果。这样的批评意义不大,因为两岸关系以至国际关系从来政经交错,重要的是台湾有否抗拒吸引力或压力的实力

  许文龙的转变是以行动向台湾政商两界说明:“过去走的那条路是条走不通的路!”

----台湾的战略选择 
● 王家英(香港)2005-04-05 

南方客点评:

       是啊,诚如王家英所言,“这样的批评意义不大”,怎么说大陆施压也无法充分说服人 以许氏世界百富之财力 台湾“国策顾问”之显要  居台岛运筹而驾驭跨国公司 大陆又能压得了他多少呢   还是看看天下大势吧 从来识时务者为俊杰啊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5/4/6 21:31:23

--  早报/台湾的战略选择
[联合早报社论/言论/天下事]

 台湾的战略选择 

2005-04-05 

● 王家英(香港)

    过去十天,台湾方面接二连三出现了几项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颇具指标意义的事件或活动,值得我们综合解读。有关事件或活动包括:

  一、针对北京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民进党政府在3月26日发动了所谓的“民主和平护台湾”抗议大游行,有数十万群众参与,总统陈水扁更亲身出席,参与游行。

  二、在三二六大游行前夕,长期与泛绿阵营关系深厚的奇美集团创办人许文龙,发表“退休感言”支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并表示“最近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和《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我们都很关注,我觉得有了这个讲话和法律,我们心里踏实了许多”。许文龙的举动,不仅震撼台湾政商界,也引发外界诸多的揣测与解读。

  三、在三二六大游行后两天,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带领代表团访问大陆,进行“经贸之旅”,和大陆相关单位达成货运包机等十点共识。
 
大游行抗议而无反制    

  上述的事件或活动之所以值得综合解读,是因为它们都是在北京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之后出现的,而且彼此之间的关连性相当之强。

  第一项活动是直接冲着《反分裂国家法》而来的,但值得注意的不是参与的群众人数或陈水扁亲身出席游行并走毕全程,而是在整个游行过程中,陈水扁或民进党政府并没有提出任何反制《反分裂国家法》的诉求,如过往他们经常重申的“台湾正名”和“公投制宪”等具有强烈“法理台独”意涵的主张。

  在台湾,数十万群众参与的大型政治游行或集会近年已司空见惯,背后反映的与其说是群众的政治取态,不如说是政党的庞大组织能力。反而游行中民进党政府罕有地只有反对而没有反制的声音,才真正说明了这次大游行的性质充其量只是一种情绪性的宣泄,甚至只是向泛绿选民有所交代的一种政治姿态。

  没有反制自然是因为民进党政府不敢,不敢当然在于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已表明不希望看见台湾当局出现激烈的反制行动,同时更在于《反分裂国家法》清楚定明“法理台独”是北京不能容忍的底线,一经逾越,只有采取非和平方法一途。

  当民进党政府反对而不敢反制《反分裂国家法》,这样的自我抑制其实就突显出《反分裂国家法》正在两岸关系互动上发挥其所设定的作用。

  在游行行动上选择自我抑制而不是恣意挑动“法理台独”与北京针锋相对,说明在《反分裂国家法》的客观制约下民进党政府在两岸关系上的战略选择空间已经受到重大的压缩,“法理台独”已不再如他们曾经宣称的是台湾未来前途的有效选项。

  当“法理台独”已无法成为台湾未来前途的有效选项,民进党的战略选择空间只余下两个选项:回归“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或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现状。

  北京固然不会奢望陈水扁积极回归“一个中国”原则,但只要两岸“不统不独”的现状能够维持,以两岸实力关系的高度不对称性,特别是中国崛起之速和潜在发展之无穷,战略上北京便占有处于不败之地的优势。毕竟,时间站在大陆一方,只要中国持续现代化,终有一天有足够的实力将两岸的“不统不独”现状拉向和平统一的方向。

  就这一角度而言,许文龙的“退休感言”对台湾政商界尤其是陈水扁政府最大的震撼,正在于中国持续现代化所产生的和平统一拉力,已率先在商界迫使泛绿阵营的标的人物俯首称臣。

  如果连许文龙这样实力雄厚且意识形态鲜明的人物都挡不住中国大陆的致命吸引或压力,这不正意味“法理台独”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候?

  对于许文龙的转变,泛绿人士多将矛头指向大陆,批评这是北京施压的结果。这样的批评意义不大,因为两岸关系以至国际关系从来政经交错,重要的是台湾有否抗拒吸引力或压力的实力。

  许文龙的转变是以行动向台湾政商两界说明:“过去走的那条路是条走不通的路!”

  其实,今年“扁宋会”之后,面对独派的强烈批判,陈水扁也曾公开说过,改变中华民国国号等的法理台独目标,是“自欺欺人”。既然法理台独是“自欺欺人”,台湾便应该彻底挥别法理台独的干扰,在两岸“不统不独”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出发,积极推动两岸关系走向缓和化和良性化。

  在这意义上,江丙坤在三二六大游行之后迅速带领代表团访问大陆进行“经贸之旅”,无疑代表台湾的在野力量已深明两岸关系在《反分裂国家法》通过之后已出现了结构性的转变,故此与其继续陷于情绪性的反对声音之中,不如面对现实,以经贸为切入点,积极拉大两岸关系的格局与视野,厚植台湾的实力。

  毫无疑问地,这条道路是台湾唯一的理性选择,陈水扁迟早会有所醒觉,国民党只是走先一步而已。

  彻底挥别“法理台独”,回归“不统不独”现状,不是台湾的末路,而是两岸关系的重生。

  从三二六大游行民进党执政当局的自我抑制,到许文龙支持“两岸同属一中”的退休感言,再到江丙坤的“经贸之旅”,我们正看见台湾对两岸关系重生机会的醒觉与把握。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教授

  2005-04-05 早报网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5/4/6 21:38:26

--  
台湾的选择 看来还不是王家英所讲的对两岸关系重生机会的醒觉与把握”或“民进党执政当局的自我抑制”,而是死守孤岛、负隅顽抗:

扁当局拋出“七点结论”被指警告连宋登“陆”  
2005年04月06日  
 
  中新网4月6日电 对于台当局5日做出两岸政策的“七点结论”中做成“政党若私自登陆、政府将依法办理”等结论,岛内媒体引述相关评论时指出,这样的说法用意当然在“警告”不断组团赴大陆访问的在野党不要以身试“法”。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总统府”高层称,这一个月来两岸局势发生“极大的变化”:从反分裂法的通过、“326游行”,到许文龙事件以及江丙坤与大陆签定的共识,“一连串的事情,逼使‘政府’必须对两岸局势重做评估”,这也是5日召开这场高层会议的主因。

  针对会议中达成“政党若私自登陆、政府将依法办理”等结论,国民党发言人张荣恭称,在野党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与执政党竞争,国民党自有分寸,不会侵犯“公权力”;而亲民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陈志彬则表示,“政府”不必紧张政党到对岸谈判,因为所有谈判结论都须经“政府”政策落实。

  据了解,针对“七点结论”中以白纸黑字要求相关单位对上述行为“依法处理”,与会者表示,这样的说法可中性解读,也可视为具有针对性,用意当然在“警告”不断组团赴大陆访问的在野党不要以身试“法”。
    中新网2005年04月06日 10:36 

 

扁当局“七点结论”:确立两岸经贸暂缓开放原则  2005年04月06日 09:07 
 
  中新网4月6日电 陈水扁自“三二六游行”后5日首度站上火线,在召开的“府院党”高层会议中为两岸政策正式定调,据称会中作出“七点结论”确立两岸经贸暂缓开放原则。

  台湾媒体报道说,陈水扁此举是为因应两岸发展新形势。面对两岸关系发展,“府院党”团5日大规模召集高层进行研商,历经3个多小时,达成“七点结论”。据了解,这是台当局在《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经过“三二六大游行”、奇美实业创办人许文龙、“国策顾问”施振荣的发言,到在野党高层竞访大陆等新情势的演变作出的“妥善因应”。

  对于大陆方面近日释出让台湾农业及服务业开放赴大陆的议题,5日的会议中也被定调,台当局方面称相关议题应按照WTO的规范及机制进行磋商。

  据称,这“七点结论”中,包括要“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两岸经贸政策,“确保台湾经济命脉,不能一味开放”,忽略最根本最重要“有效管理”,“国安”及行政部门应立即检讨调整相关经贸政策等等。
     2005年04月06日 09:07 中新网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5/4/9 18:19:25

--  
 点评:   扁当局一边对江丙坤进行立案审查 通过七点结论警告连宋登“陆” 一边 吁连战访大陆前先跟政府坦率沟通 是他惯用的两面手法 目的是为自己陷入被动解套

扁吁连战访大陆前先跟政府坦率沟通

2005-04-09 5.05 PM


  (综合讯)台湾总统陈水扁9日表示,他同意任何政党领袖都可以访问中国,不过如果这么做会违犯台湾法制,政府在秉持人民付托下,“绝对不能坐视不管”。因此他希望拟於近日前往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能“将心比心”、“易地而处”,在出发前先跟政府讨论,不要心中“有了大陆就没有台湾”。

  强调台湾应该和解不对立,陈水扁说,他深信在面对大陆挑衅跟分化时,台湾人期待团结坚强的台湾,以及理性和平的两岸关系。他支持和平互信的两岸交流,也同意任何政党领袖都可以访问中国,不过如果违犯台湾的法制,政府秉持人民的付托,“绝对不能坐视不管”。

  他强调,台湾是法制“国家”,政府愿和有意与前往对岸的朝野领袖,进行坦诚的事先沟通,毕竟大陆不是民主法治的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

  他也特别点名预备在近日前往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应“将心比心”、“易地而处”,不要在朝时说一套、在野时却做另外一套。

  他强调,国民党主席连战要到大陆跟胡锦涛谈谈,但“连主席心理应该明白,不能有了大陆没有台湾”,特别是涉及台湾主权跟公权力的事务,为谋求台湾最高利益,凝聚朝野共识,连战应该要先跟政府讨论,“难道先跟阿扁谈,有那么困难吗”?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