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8日 16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来自美、德、法、日和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的近百名学者将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就民间戏曲、音乐、古建筑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展开讨论。开幕式上,为少林功夫申报联合国非物质遗产名录而前来“公关”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最为引人注目。 “全球化让少林功夫成为世界的遗产” 近三年来,河南嵩山少林寺一直在为把少林功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来参加这次会议,也是继续为少林武术申报联合国“非物质遗产名录”做“学术公关”。去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他还曾带来两名少林小和尚,当场展示了少林桩功“朝天蹬”,轰动会场。 就申报工作的进展,释永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最近两三年他们一直在整理、研究少林功夫,基本上已经对历史的脉络有了清楚的了解。他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在少林功夫在全世界都有影响,不仅是我们国家的遗产,也是世界的宝贵遗产,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的申报资格和评选标准,申报成功将对保护传统少林功夫的源头和根基有很大作用。 某些种类功夫面临失传 而谈到目前少林功夫保护的问题时,同时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释永信表示,传承最成问题。他介绍,传统少林功夫仅经典套路就有217种,内功绝技、医宗秘笈、一百零八招罗汉散打、少林拳等等,都是少林僧人一代代师徒传承的,现在的问题是,在某些武术种类上,“有的人会可是不愿意教,或者有些已经失传了”;另外,“武术需要十几年几十年坚持练习,但是现在练武的宗教文化精神内涵已经少了,多数人坚持不下来”。 明年我国将申报一少数民族项目 自1998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加强对民间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昆曲艺术、古琴艺术先后入选联合国“非物质遗产名录”。目前还有多个项目在申报,如安徽蚌埠已经投入近千万元人民币用于花鼓灯的申报和保护,不过据专家透露,下一年我国将向联合国申报一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新闻纵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生态”VS“活性保护”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这次会议上,如何在当代条件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成为会上会下争论的焦点,部分专家坚持的“原生态保护”与或可以少林寺为例的“活性保护”相互对立。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主张应该按照遗产原样“原生态”保护,她还在会上指出,“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越古老越稀少才珍贵,关键是看是否有持续性的文化功能”。 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可以探索和当地社会的商业、旅游有一定结合的保护方式。新竹玄奘大学宗教学系讲座教授王秋桂和内地学者长期合作研究地方戏曲和民间仪式,他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重视“活性保护”,博物馆式保护会扼杀口头遗产。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秋桂表示,“有些快要消失的东西当然要保护在博物馆,可是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悲剧,因为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博物馆式保护可以说是一种扼杀”,这样的话,它和现在的人就完全没有关系了,“只是成了一种知识”。 王秋桂认为,对于民间戏曲,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保护方式,对于恢复一些传统的庙会等民间活动,让戏曲团体可以有实际表演,让大家接触活的文化遗产。     来源/《新京报》      记者/周文翰     2004-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