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07日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 邱红杰)青年导演陆川的新作《可可西里》日前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大奖,虽有未能问鼎“金麒麟”之憾,也具备非同寻常的意义。毕竟,和过去不少赢得国外奖项却未能赢得市场的影片相比,《可可西里》在国内上映一个月来的好评如潮和票房节节攀升,证明了叫好的电影也应该叫座。     同时,这部影片也让关心中国电影的人们,看到了一些中国电影重新崛起的迹象。欣喜的观众不吝褒奖之词:“《可可西里》是中国电影美学的革命!”“10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电影。”“以克制、冷静的态度拍摄影片,并传递出如此细腻的感情……”虽难免有溢美之嫌,但像陆川这样的青年导演,出道不久即有如此上佳表现,隐隐显示着中国电影一种期待勃发的力量。在中国电影即将迎来百年诞辰之际,人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推断,陆川不会只有一个,更优秀的导演将会破土而出。人们期望,曾经寄寓着几代人美好回忆的中国电影,在经历了低谷徘徊后,东山再起。  崛起的信号不止一个      前不久,电影《张思德》让无数人感动,感动的人中有熟读会背“老三篇”的中老年人,也有在互联网上长大的懵懂少年。《张思德》奏响的“主旋律”动听悦耳,让“主旋律”电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夏季上映的《十面埋伏》,凭借成功的商业运作令人刮目相看。这部国产大片虽在艺术层面上众说不一,但其市场业绩至少表明,在中外大片的激烈竞争中,国产电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操作驾轻就熟。      中国电影人可以施展手脚的天空越来越广阔也是不争的事实。近些年来,拍摄电影的准入条件、审查的条件、发行商的资质条件逐步趋向于宽松。今年,一批曾被称为“地下导演”的电影人走上了前台,让“阳光”装饰自己的艺术理想。当更多的资金流向电影,更多的人才聚向电影,就把更多的希望带给了电影。      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上,号称全球票房收入超过两亿元的好莱坞史诗大片《亚瑟王》,在国内影院公映中反响平平,此前引进的诸多大片也都没有太让中国观众惊艳,创造票房纪录的是国产电影。经过了十年进口大片洗礼,对好莱坞的视觉盛宴,中国观众早已习以为常,好莱坞造的梦,有时远不如中国人熟悉的生活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观众对中国自己的电影更加期待。      当然,中国的电影观众眼光一如既往地挑剔,他们并未因国产片的进步降低评判的标准。他们依然“爱之弥深,责之更切”。对此,中国电影人或许会感到些许不平,因为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如电影这样遭受如此多的关注和批评。但可以肯定,这些关注和批评,有时虽不免偏激,其背后隐约显现的,是对中国电影的深爱。      这就是中国电影崛起的基础,是更上层楼的动力。以此相期,崛起之象虽然让人兴奋,但冷静下来,人们更加期待的,是看到真正令人骄傲的中国电影,看到中国电影的真正崛起。       来源/新华网       2004-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