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31日     10月31日,谭盾将率北京交响乐团在保利剧院“画”《地图》。这是谭盾《地图》中国巡演的最后一站。作为第七届国际音乐节中独具特色的这场音乐会将引领观众踏上一条寻根之路。      谭盾的音乐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众多界限。2001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他的“永恒的水”协奏曲和《卧虎藏龙》协奏曲以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力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两年,谭盾又给北京的爱乐者带来了他的几部新作品,依旧流淌出谭盾骨子里的“湘情湘韵”,依旧是对刹那与永恒的追问、生者与逝者的对话。  据了解,在距本场音乐会只有10天的时候,谭盾曾要求更换曲目,因为他在国内另一大城市演出时,观众对作品《O》不理解,由此谭盾担心北京的观众也听不懂,想换成更通俗的《卧虎藏龙协奏曲》。组委会坚持演奏原曲目,坚信北京的观众应该具备更高的鉴赏力。      对于古典音乐的发展前景,对于自己精心描绘的“地图”,谭盾充满信心地预言,古典音乐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音乐,而《地图》将在未来几年被世界更多的交响乐团演绎,“这不是幻想而是理想”。      谭盾的自信来源于此次中国巡演的新感觉,“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年轻人”喜欢自己的音乐。本着“传承文化”的理念,11月1日,谭盾还将在首都师范大学做讲座,并将在此举办一个联网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中国50所师范大学的网络音乐会。  相关链接——触摸“地图”     《地图》是谭盾应波士顿交响乐团委托创作的一部多媒体大提琴协奏曲,全曲共分10个乐章,其中心部分是由摄影机真实记录的湘西少数民族的乡间音乐,这是谭盾于1999年和2001年两次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集的原始声像素材。在创作过程中,谭盾将影像中的本土音乐原汁原味地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既完好地保存了本上音乐的纯粹性,又使其在与西方交响乐新的融合中得到升华。《地图》的音乐手稿被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世界作曲大师手稿廊所收藏,谭盾成为享有此殊荣的第一位东方音乐家。  一个令人难忘的场面是,在《地图》第五乐章的“飞歌” 中,通过音像纪录,谭盾让图像中的苗族姑娘与现场演奏的大提琴交相呼应对歌。故事追述几年前谭盾在湘西采风时,遇到一位村里以唱“飞歌”而闻名的苗族姑娘龙仙娥。当谭盾请她唱歌时,她问谁会与她对歌?谭盾告诉她,大提琴家马友友将在波士顿以琴声与她呼应对唱。3年后,当《地图》在波士顿举行全球首演时,马友友真的以琴声与录像中的龙仙娥进行一场琴音对歌。一首原本只是隔山唱送的情歌,却在这一刻、在这个舞台上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超越了文化的界线。       来源/千龙文化     2004-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