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8日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美术电影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术电影缓缓走来,一路风光。剪纸、木偶、动画、水墨、折纸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种类丰富着世界美术电影宝库的同时,也为中国的美术电影赢得了赞赏和尊重。“中国动画学派”逐渐形成,而尝试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用于动画,更是一大突破。     《牧笛》浪漫描绘了南方乡村的“牧童生涯”,清新、真挚,且不乏生动和幽默。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牧笛》编导特伟,参与创作《小蝌蚪找妈妈》,对美术电影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电影笔记着魔山水     水墨动画所追求的意境,绝不仅仅是让几幅情节连贯的国画“活”起来那么简单。     最近在网上看到几个水墨动画的3D作品,其动态、画功的细腻、完善程度还在其次,尤其厉害的是,这些年轻的美术师似乎比他们的前辈更加重视使水墨动画片富有电影的镜头感和流畅性,这应该算是一个很勇敢的进步。不过在对国画意境的追求上,这些新锐作品和当年的经典之作又实是一脉相承。无须怀疑,这些年轻的美术师必然是和我一样,自小就受过中国最优秀的那批水墨动画片的熏陶,以至于至今还是如此念念不忘。     中国最早的水墨动画片是《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实现这个梦想,在技术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探索,国画技法的特殊性为实现连贯的景物动态制造了巨大的困难,但最终影片还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此后,水墨动画艺术实践的范围慢慢变大了,探索的力度也越来越深入,随之而来的是技法上日趋成熟,到了《牧笛》(1963年)和《山水情》(1988年),中国传统美术片里“水墨动画”的一支,实际上已经相当成熟了。     今天再来看这三部美术片作品,它们在技法的细微变化和审美情趣上的差异似乎不难辨别。《小蝌蚪找妈妈》的特点是单纯、质朴和简洁,但小动物们在水中的动态效果却明显存在着缺陷;《牧笛》的特点是清新、真挚,且不乏生动和幽默,尤其结构更是堪称前卫———其中有大段的情节,最后发现竟是牧童的梦境,这个巧妙的构思,使短片整个叙事空间的纵深感被拉远了、拓宽了;而含蓄、苍劲的《山水情》,则在空灵的山水之间更加重了写意的笔墨,相比之下,画功也尤其显得纯熟,其中还大量使用了古琴曲,也大大丰富了这部美术短片深邃、悠远的人文情怀。     虽然《山水情》在各方面都明显略胜一筹,但由于《牧笛》的故事和音乐都更适合孩子们欣赏与理解,所以这部小片子在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里似乎更加重要。对于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我来说,《牧笛》对南方乡村“牧童生涯”的浪漫描绘,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确信无疑的现实场景。不过对我来说,这个故事的最伟大之处却不在于此,我最欣赏的是它不仅描画了一个男孩和水牛之间存在友谊的神奇故事,它实际上还告诉了所有的孩子:一切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其实都是不需要刻意经营的。你看,男孩在他的梦中做了什么?     他睡着了,把牛丢了,他找牛,费了半天劲找到了,但牛不理他,跑了,他钻进竹林,砍了一棵紫红色的竹子,作了一把神奇的竹笛,他吹竹笛,引来了白鹭、山鹰、梅花鹿……然后,老牛也回来了。     这个过程如此复杂和曲折,但事实上呢?他一觉醒来,只是轻轻吹响了手中的竹笛,老牛便立刻在远处“哞……”地回应他。这一声听得人,嘿!甭提多踏实了。最后呢,牧童骑着牛吹着笛子,消失在了水田的尽头。这个简单故事却具有中国哲学中“道”的真谛,生活原本就是如此踏实可靠,所有莫名的忧患、浅薄的功利、渴望被朝拜的虚荣心,其实就像梦一样,很容易醒来,并非只可拿起,不可放下。     水墨动画片宽广深邃的思辨色彩和寓意,可决不是什么“动态国画欣赏”那么简单空洞的,它是真正“活”的艺术,也正是因此,在我们小的时候,才会那样地着魔。     □晃晃      ■回眸     特色动画一路风光     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人员在1950年南迁上海,1957年,正式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一批优秀的卡通片。     剪纸片:传统工艺     追根溯源,剪纸片的创始人就是被尊称为“二万老”的《大闹天宫》的编导万籁鸣的弟弟万古蟾。万古蟾经过多次试验,1958年成功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剪纸片,在陆续拍摄的《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中,技巧臻于成熟。     木偶片:洋为中用     我国最著名的木偶片导演是靳夕,他在1963年拍摄的80分钟木偶动画片《孔雀公主》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一长段孔雀公主南麻喏娜的舞蹈,细腻动人。     1966年“文革”爆发,美术电影创作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张悦)     “探民族风格之路”     1960年1月,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