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严 学得杂 教得活 中外基础教育比较启示多
2004年10月28日 昨天,南京外国语学校举办了一场有趣的中外教育比较论坛,董正璟校长和夏莹副校长分别根据到美国和英国考察参观的经历,比较了美英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当前中国中学教育的异同,给人启示颇多。 考试:不仅考还要公开排名 在不少人印象中感觉国外的孩子很轻松,而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考试的压力比我们的中学生还大。董校长介绍,以麻省为例,从2000年开始,初二到高二年级每年都会举行数学、英语、科学三门课的全州统考,不仅统一试卷,统一阅卷,还在媒体上公布排名。如果学校考不好,不仅校长,教育局长的压力都很大,如果整改之后仍不见起色,校长要么遭免职,要么学校因为声誉差学生纷纷转学。和我们情况差不多的是,美国也有“学区房”,好学校附近的房价会很贵,择校的家长也很多。英国孩子就更不轻松了,夏副校长介绍,英国学生在7、11、14、16岁时要参加4次全国统考,成绩优秀的进入A水平预科阶段。国家会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将所有中小学生在网上公开排名,由于出生率在逐年下降,学校之间竞争压力非常大。 选修课:即使一个学生想学也开 虽然美英的学校和学生都在背负巨大的应试压力,但对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却倍加重视。董校长说,他这次在美国“跟踪”了夏伦初级中学的校长整整5天,发现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交往、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等形式来实现。美国一些名牌高校对学生综合能力非常看重,比如麻省理工今年就拒收了一半SAT考试(相当于我们的高考)满分学生,原因就是因为综合能力不过关。在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也是如此,学校有58个社团,选修课设置非常多,可以说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就争取开设,没有老师就请辅导员,比如让警察来教防卫知识,让医生来教紧急救助等,即使是一个学生想学学校也会开,比如:演讲、集邮、冰球、中文等。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和别人相比,对生活自信,交往能力强,伊顿公学已培养出了19位首相。 班级:尽管没有班主任但秩序井然 和我们不同的是,英国学校没有班主任也没有固定的班级,但学校秩序井然,学生习惯良好。让夏副校长疑惑的是,难道他们的老师比我们能干?难道他们的孩子就那么听话?曼彻斯特大学一位教授说他在中国发现一个有趣的事,老师要求学习好的学生主动帮助学习差的共同进步,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而在英国非常强调个人的独立性,每个人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但英国的孩子同样表现出乐于助人的品质。以课堂教学为例,中国学校强调学生要乐于助人,而课堂的学习过程是个人独立的,而英国学校的课堂学习过程一直是合作的。以前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也往往采用苦口婆心的说教方式,但现在则寻求完整的教育,渗透的教育。虽然没有固定的德育课程、德育老师、班主任,但实际上每一堂课,每个老师都承担了这种教育的职责。(张琳)      来源/《扬子晚报》      2004-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