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传播


 
华文传播)- 华文 四海 海外 华人
文化动态)- 消息 观察 文脉 影视
原创文学)- 新作 心路 旅游 剧作
鉴宝赏奇)- 神工 珍奇 玉石 古玩
 
 
  华文天地   海外华文   四海华人   华人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文化传播
 

 

学华语为的不只是"实用"
2004年10月25日

依然-大变革 

  中国经济崛起,我们必须通晓他们的语言作为沟通,营商交易,不可或缺。新加坡于是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加强沟通,我们也关心华文承载的深层文化思想,因而加深对华文的学习。换句话说,我们计划比较深入学习一种语言。巧的是,它是我们的母语。

  既然为“实用”而学,假如我们的社会对语文的态度变化不大,学了就是为了营商交易,只为特殊人士所专用,所用不多,或学了不为所用,久了自然荒弃。因变易环境而变的策略,假如经济政治格局再变,大变革的效果可以想见。

  学习母语和学习另一种语言,有所不同。当突然的惊吓、深刻的嫉恨,不自觉脱口而出的语言,很自然的是粗俗不堪的“妈妈的话”,那是血肉相连的语言。

  有一驻日记者描述日本球迷在观看世界足球赛转播,穿上支持球队的球衣,不时模仿球员动作对自己拳打脚踢,更奇异的是突然连嗓子都变成很粗,恢复关西腔的日语,记者评论说:“或许人在如此忘情时唯有母语才能表达自己,才能豁出去吧!”

  刘绍铭教授也有类似的看法:母语终究是母语。学习外语,学得再好,井井有条,中规中矩,可是“他们没有撒野的能力”,所以,写小说非用母语不可。他总结说:“文章太注重书本上的金科玉律,就显不出个性。闻道苏杭之美,靠三分无赖,黛玉之引人神伤,也靠她野的一面。”

  韩少功的名著《马桥词典》,为文革时期他下放的一个村寨编辑出版的一本词典,虽然是偏远村寨的俚语俗话,读来生动有趣,厚实处胸怀自觉开豁。这部书是无法用外文撰写的。韩少功发出内心的实话说:“用京胡拉出来的《命运交响曲》还是《命运交响曲》吗?”

  社会对语文的态度,有一现象。能读《早报》的年轻读者,但书写华文能力差,他以英文发表意见,投稿《早报》,文稿可能被译出来。这种现象被接受而渐成趋势。相反的情况,又会是怎样呢?

    来源/联合日报

    文/依然

   2004-10-25

【浏览1096次】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我 要 评 论  
   用  户:
   认  证: 1+100=?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暂无评论!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hwh观点]
 
电话:   mail to:hs@mhwh.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冠城园6-6-7A 邮编:100088
Copright www.mh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