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传播


 
华文传播)- 华文 四海 海外 华人
文化动态)- 消息 观察 文脉 影视
原创文学)- 新作 心路 旅游 剧作
鉴宝赏奇)- 神工 珍奇 玉石 古玩
 
 
  华文天地   海外华文   四海华人   华人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文化传播
 

 

张黎刚:放弃哈佛或麻省理工博士学位回国创业
2004年10月23日 

张黎刚:和自己赛跑的人 
  
    当丁磊、张朝阳一夜暴富后,张黎刚与他们的接触就少了。这个33岁的小个子江阴人很满意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什么事情该做、该怎么做,什么事情最好不要去做。
    
    张黎刚丝毫不怀疑在并不遥远的某一天,自己将走进上述人的行列,甚至可能会稍稍领先。
    
    2003年3月,广州,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丁磊驾驶本田吉普,载着张黎刚到酒吧里去喝酒。那一刻,张黎刚想到5年前,在北京一家咖啡厅里,他对尚未成为神话人物的丁磊说:“你的网站做得太烂了,我肯定比你做得好。”张黎刚现在仍认为当时确实有这个可能,只是话说完一年后,他离开了搜狐,没有了机会。

“英雄”身边的那个人

    “丁磊有今天是必然的。”张黎刚说。1998年,“海归”们头上的光环五彩缤纷,丁磊没出过国,却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他是个成大事的人。”
    
    但是毕竟刚从哈佛辍学回来创业,张黎刚自我感觉很好。“当时能说服一个哈佛或麻省理工的学生放弃博士学位回国创业,是一件很难的事。”张朝阳说服了还有三年才能拿到哈佛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的张黎刚。那时候,张朝阳在波士顿中国留学生圈子里已很有名——他1995年回国前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封邮件,宣称自己将要回国创业。张黎刚的女朋友黄飞燕其时在IDG,与张朝阳很熟。
    
    1998年,二张初次见面,在麻省理工大学边上的一个中餐馆里。“我感觉他并不是很热情的人,甚至比较冷漠。”但是张黎刚看到了张朝阳身上的“英雄气概”,这个吸引了他。张黎刚身上的“英雄情结”很重。在之后的几次会面中,张朝阳谈到了“公司的发展空间”,甚至“股票期权”。“我是惟一一个敢于放弃学位跟他回国的人。”
    
    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张黎刚每天早上与张朝阳一同出现在光华长安大厦搜狐公司总部,晚上10点多再与之一同在食堂共进晚餐。“都是张朝阳埋单。他是老板,看到员工这么拼命工作当然高兴。”张黎刚说。尽管有过如此亲密的接触,张黎刚认为他与张朝阳很难成为好朋友。“他已经是英雄。英雄都是很少至交的。”张黎刚很快成为搜狐网的内容总监,行政关系上,他与张朝阳之间只有一位总裁助理。张黎刚认为,自己在搜狐的一年多时间里,为公司所做的贡献甚大:“搜狐的产品平台基本上是我搭建起来的。我们每两个月就会有新的频道出来。我们第一个做出了互联网上的IT、财经等频道。”但是张黎刚认为这不是他要的。他不会永远为别人打工,他要做一家自己的公司。所以当张黎刚得知张朝阳已经准备在董事会上提议升他为副总裁时,他仍然决定要离开。如果当初他没有走,他可能获得的股票期权,按照搜狐股票最高价计算,价值超过1000万美元。

差了那么一点儿

    1999年,张黎刚成为了e龙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黄飞燕也从IDG出来,进入e龙。张黎刚不可能想到5年后自己会对此段经历作出如下结论:“我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公司做成有影响力的公司。这是我这几年来最大的遗憾。”
    
    你可以搜索到很多e龙时期张黎刚的豪言壮语。对照现实,这些陈年旧账可能会引来嘲笑。张黎刚不在意。“我希望自己成为影响历史的人。”在互联网汹涌的大潮中,他与那些“有影响”的人并肩战斗,但又擦身而过。
    
    “我有冲劲。我是一个能成事情的人。”张黎刚说,当年张朝阳看中的就是他的“冲劲”,而且他也没有让张朝阳失望。
    
    2003年,从e龙出来的时候,张黎刚心情“平淡”。经过几次出售及回购,e龙已经不再是他的公司。曾有人把张黎刚退出e龙归咎于公司合伙制在中国的水土不服,对于其合伙人,张黎刚不愿意多谈。他曾经把热情贯注其中,并且以为会像当初在哈佛大学办《哈佛中国评论》一样在公司贯彻自己的想法。今天他也承认,那本来是个很好的机会。他用去三年多的时间,然后抽身。
    
    但是他的梦想还没有改变。“我认准的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张小的时候,曾在冬天跳进河里,因为父亲错怪并且要打他。
    
    现在,他把目光投向了健康管理。他成立了爱康网健康科技公司,又描绘出了公司的赢利模式。他站在那儿,就像一个第一次做公司的人,准备全力以赴。

你还要什么?

    对于丁磊,张朝阳,马云,陈天桥等人,张黎刚毫不吝惜自己的赞语。尽管在e龙时期曾与搜狐打过一场广为人知的官司,他仍认为是张朝阳奠定了中国互联网的基础。或许,尽管他不愿意承认,他一直不能释怀没能够及时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时间流逝,他与那些互联网“英雄”的往事听起来具有传奇色彩。这种经历也许会给他一种错觉:他本来应该名列其中。事实是,他决不甘心只做一个旁观者,即使这类旁观者的资格也很难取得。
    
    张黎刚对“奢侈生活”很向往,可能从去美国的那一刻起甚至更早,他就希望自己能够进入“上流社会”。当他认识到大多数科学家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基石时,就放弃了自己的科学家梦想,把兴趣转到成功率更高更容易“

【浏览1681次】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我 要 评 论  
   用  户:
   认  证: 1+100=?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暂无评论!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hwh观点]
 
电话:   mail to:hs@mhwh.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冠城园6-6-7A 邮编:100088
Copright www.mh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