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英文教育 陈嘉庚后代难传承中国文化  2004-10-21   在陈嘉庚七子陈元济的带领下,来自新加坡及散居海外的家族成员前往厦门集美大学,准备向陈嘉庚铜像献花。(李气虹摄)   已故新加坡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嫡长孙陈立人坦承,历史时空、语言、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变迁,使得陈嘉庚强烈认同中国的情感,在其后代之间的传承上有困难。 
陈立人昨天上午在厦门出席陈嘉庚13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后,回答本报询问时,指出这一点。  作为陈家第三代子孙代表的陈立人说,不少家族成员从1950年代开始进入英校受教育,接受西方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的熏陶。“转到中国文化这条道路上来走,我觉得他们很多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陈立人指出,目前家族中有75%的成员是受英文教育;对他们而言,要了解中国文化,语言首先就是“一条困难的途径”。  加上中国大陆因为政治原因,在“差不多一代人”的时间里发展停顿;当陈嘉庚家族在1980年代中期再到中国旅游时,对当地卫生居住条件显得不适应,觉得中国落伍了,“昔日的辉煌不在了”。  家族45人到厦门  陈立人说,由于不在中国生活,当第三代家人向第四代子女讲述中国历史和文化概念时,年轻一代难免会觉得他们唠叨。所幸第一次到中国旅游后,他们还想再去。  在陈嘉庚第七个儿子陈元济(89岁)的率领下,到厦门出席这项活动的家族成员共有45人,最小的第五代成员只有15个月大。  1950年陈嘉庚离开新加坡到中国定居,所以陈立人从没见过祖父,而是从父亲、叔叔和姑姑那里听到他致力教育、消除文盲的事迹。  陈嘉庚一生倾资办学和支援中国的建设事业,并没给子孙留下多少资产。陈家后代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高科技、广告、建筑、航空、医药界的专业人士。  陈立人从公教中学毕业后,赴美国攻读室内设计。由于专业上对艺术比较敏感,他对土生华人的风俗、穿着和色彩艺术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虽然不是来自土生华人家庭,新加坡土生华人协会仍然邀请他成为会员,以示对他在土生华人文化的研究和收藏的肯定。  由陈嘉庚在1956年倡议创办的华侨博物院,昨天也举行45周年大会。陈立人代表家族演讲时说,中国中央和福建省政府多次邀请陈嘉庚家族前往参观访问,并给予热情的礼遇。  “我们明白这一切都源于陈嘉庚这一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创下的不朽业绩。诚然,祖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作为他的后裔和亲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为他的事业奉献微薄的力量。”  陈嘉庚家族成员先后向位于厦门的华侨博物院,捐赠了三百多件(套)实物和文物,包括陈嘉庚用过的铁床、土生华人的生活用品。他们也联络陈文确、陈六使家族捐献成套的橡胶制作工具等。  陈立人这样形容自己在华侨博物院推介绍土生华人文化的努力:“这里等于是我的第二个家。” ( 李气虹)   《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