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汉风”对流北京城里的“韩国村”  2004-10-17  ● 朱逊(文) 贸易关系紧密,加上中国在21世纪发展前景被看好,到中国工作、从商和留学的韩国人增长非常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了韩国社区。以北京为例,五道口是韩国留学生的首选。在望京、亚运村等地区,也住了大批韩国人。   从韩国电视剧、电影、歌唱组合在中国的走红,到足球场上的“恐韩症”、围棋桌上的“提韩色变”,再到三星手机、现代汽车销量的快速上升,“韩流”近年来频繁“袭击”中国。   在中国接受韩国文化影响的同时,韩国也兴起了“汉风”和“中文热”,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希望到中国学习或工作。 在中国的韩国人有约20万名   据“在华韩人会”的数据,目前在中国的韩国人有约20万名,其中15万名为常驻中国的贸易公司和投资企业的职工及其家属,留学生为5万名。像中国人在外国逐渐形成唐人街一样,韩国人也喜欢聚在一起扩大居住空间,北京、上海、青岛、沈阳等城市先后出现了韩国城、韩国村。    望京地区居住着约1万2000个韩国家庭,是名副其实的“韩国城”。这里有韩国人经营的超市、幼儿园、诊所、餐馆、发廊、跆拳道馆、房屋租赁中介等,设有韩文报纸的投放点,连网吧电脑的系统语言都是韩文。   据在“望京新城”小区工作的保安人员的介绍,这里的中国住户和韩国住户,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地和平相处,但不时也会出现一些纠纷,物业公司很难处理。如果处理不妥,中国住户就会觉得他们偏袒外国人,或者韩国住户会觉得在中国受到不公正待遇。普通的一个小问题,可能会上升到“国际问题”。 “望京新城”住户夏龙梅女士认为韩国邻居很有礼貌,但是对韩国邻居的一些生活习惯很不适应。“他们都把鞋脱在门外,周末来客人的时候就摆一片,还有就是吃完订餐也把碗摆在门口等服务生来收。可是楼道这么窄,他们这么一摆,我们都没法走路了。”   居住在望京地区的洪尚哲,1994年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研究生课程,至今已在北京生活了10年。   “中国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国家,中国人热情好客,不像其它国家那样排外。中国的市场大,机会多,很多韩国企业都希望到中国开办分社。”   “中国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确实很有吸引力,但是这里的商人很精明,我劝那些想来经商的韩国人不要盲目乐观,首先要多了解中华文化。”   洪尚哲在北京从事化学消毒剂的销售工作。他说:“在中国做生意,关系很重要。实际上在世界哪个地方都是要靠关系的,不过我认为最后靠的还是缘分。而且赚了钱也不能骄傲,受到挫折也不灰心。”   1998年,他的新婚太太来到北京,哪知去了一趟公共厕所就怎么也不愿留下来,从此夫妻二人只好分开生活。   “那以后,我太太每年来北京看我,她觉得北京进步很快。我带她去济南、大连、上海等地方,这些城市也建设得很好。”2年前,太太终于决定带儿子离开汉城,来北京和他团聚,说到这,洪尚哲不由得喜笑颜开。   洪尚哲认为自己是北京十年改变的见证人。“韩国有句俗话说‘十年岁月,山河变样’,十年来我看到北京城市的建设,我也看到了北京人素质的提高。现在商店服务员的态度改善了,吐痰的现象也好多了。现在亲戚都喜欢到中国来旅游。” 虽然身在北京,洪尚哲像大多数在异地生活的韩国人一样,还是坚持使用韩国产品,大到汽车、家电,小到服饰、调料,都是韩国制造。他还喜欢送韩国工艺品给中国的同事,让他们多了解韩国。   明年,公司将派他到南京的分社。他对离开北京很不舍。“虽然我独自一人在北京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痛苦,但现在我很幸福很满足,我在中国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对我很好。我对这里充满了感情。我希望在中国再待十年,让我的儿子成为‘中国通’。” 五道口感觉像在汉城  北京的五道口地区,因为邻近语言文化大学,所以居住了很多来学习中文的各国留学生,尤以韩国学生为多,因此在1990年代逐渐形成了北京第一条“韩国街”。  五道口地区集中了近百家韩国料理店,多是朝鲜族人经营的,装璜比较朴素。在这里点上一份炒年糕,或者来一份有五花肉、生菜、豆腐、酱汤、泡菜、米饭的套餐,只需要40元人民币(约8新元)。每逢周末,附近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的韩国学生,都三五成群地来这里吃家乡菜,喝酒聊天直至深夜。 店员用韩语问好 这里的音像店、鞋帽店、超市、服装店都是韩味十足。满货架都是韩国货品,四处粘贴着韩国明星的宣传画,随时播放着最热门的韩文歌曲,一些店员还学会了用韩语问好,或砍价。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韩国留学生郑准晟就住在五道口学生公寓。他认为在五道口吃穿住行都很方便,而且生活费便宜,是韩国留学生在北京居住的首选地。      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里,韩国学生占全部留学生的近三分之二,几乎每个系都有韩国学生,这让郑准晟没有在外乡求学的孤独感。 “走在五道口,有时我觉得自己仿佛还生活在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