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文化与传说      寿山石雕,作为文化现象,至少已经有1500年历史了。     从福州出土的南朝随葬品——“寿山石猪”文物可以证明,自15世纪的南北朝起,就有了寿山石文化。     但明确无误地称为寿山石文化的,则只是近20年来的事。寿山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极为宽广,其本上是一种以晶莹、彩丽、高洁、通灵的寿山石为核心,敷衍向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各个领域,诸如文化、精神、道德等领域的结合与升华。     它涉及的范围很大,诸凡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对它有深刻的影响,或者又反过来由其上述文化锦上添花,使两者相得益彰。从现在可以看到,寿山石与书画、篆刻结缘而有印章学、篆刻学;寿山石与地质、物理、化学结合而出现“田黄学”与文学结合而产生寿山石文学、寿山石诗词和音乐,等等。还有传统文化中的释、道、儒以及民俗对寿山石文化的影响,与可以包含其中。        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认定:寿山石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围绕着寿山石而发展的特殊文化。它经历了萌芽、成长、成熟的漫长历史过程,而于近代发展成为五彩缤纷、艳丽夺目、扬誉海内外的一种中华文明。     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因选材于福州市北郊寿山乡的寿山石而得名。寿山石,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为历代藏石家所珍爱,是进行石雕创作的上等原料。      关于寿山石的生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有的说是女娲当年补天路过寿山,被这里的青山秀水、绮丽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将五色彩石散落在这里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化成了这光彩夺目的宝石。有的说是远古一只凤凰神鸟的彩蛋液渗入寿山附近的地下变成了寿山石。      还有一种说法,说寿山这地方起初不叫寿山,是叫别的什么名字。     这里附近住着一个年轻樵夫,名叫陈长寿。陈长寿自小喜欢下棋,且棋艺高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见两位白发老者正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对弈。陈长寿就挑着担子来到一旁观战。两位老者见这位年轻人看得如此聚精会神,似乎颇通棋艺,就邀他对弈。陈长寿也不推迟,就坐下来与两位老者交上了手。虽然两位老者棋艺老道,不想却被这位年轻人连赢了几局。一位老者手捻长髯笑道:“真想不到凡间竟有这等好手,老夫佩服,佩服!”两位老者见长寿衣裳朴素,砍柴为生,颇为清贫,心存怜惜,就将所用棋子送给长寿,吩咐他今后不必再上山砍柴了,自有好日子过。说完只觉一阵清风拂面,已不见两位老者的踪影。     陈长寿带着两位老者送的棋子挑起担子回家。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棋子散落了一地,说来奇怪,只见这些个棋子一个个立即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石头,大石头又生出小石头,捡也捡不完。陈长寿一回到家里就将这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妻子。于是他们夫妻每天都上山捡石头,挖石头。他们将捡到的石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不想被人一下子买光,得了不少钱,这样他们夫妇的日子就慢慢好起来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附近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上山去找石头,以后人们就将这座山叫寿山,把棋子变成的宝石叫寿山石。     清代诗人朱彝尊写诗赞道:“天遗瑰宝生闽中”。      福州寿山石中的"田黄"尤为珍贵,如乾隆帝的御印,就是福州艺人生产的,如今仍收藏在故宫,价值连城。     ——文自福建东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