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传播


 
华文传播)- 华文 四海 海外 华人
文化动态)- 消息 观察 文脉 影视
原创文学)- 新作 心路 旅游 剧作
鉴宝赏奇)- 神工 珍奇 玉石 古玩
 
 
  华文天地   海外华文   四海华人   华人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文化传播
 

 

东北雪乡之美丽旅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005年01月03日

  天气热得人们要费尽心思人工造雪。此时此刻,我分外怀念起去年底到过的中国东北雪乡:刺骨的天寒地冻,冻得真实,而更加真实的是那种清简而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只有那种生活才能酝酿出的醇厚乡情。出了长春机场,我们悄悄钻进一辆越野吉普车,目的地是伏龙泉镇魏家窝篷(东北方言,“窝篷”是村子的意思)。  

  天地间只有两个颜色 

  伏龙泉镇离长春约百多公里,但我们第二天中午才到。路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冰,车子一路震得屁股左右扭动,司机也不敢开快。窗外的景色单调,但让我久久惊异:天地间只有两个颜色——深棕是公路两边笔直的杨树,雪白是辽阔的原野,大块大块铺展着。远处还是一排树,树那边是铺展得更远的雪白。

  天地原来是这样宽广!或许是我过于习惯了拥挤和丰富,南方城里、乡下都是密密麻麻的,连菜田也被割成细小的碎片。我但觉心里豁然开朗,充满了大自然的纯净。 

  零下30度是什么感觉? 

  魏家窝篷里面惟一的“路”,是爷爷铲开近一米高的积雪清出来的。我们一下车即“倒抽一口冷气”。空气冷得人不敢呼吸,鼻毛感觉怪怪的,一摸,已经冻上了霜花!村里人家都姓魏。砖房土房,三四间一排零散着。家家都有狗,有的还养着骡子。房前有大块空地,种着果树。老奶奶说,七月果树都开花时才叫美呢,冬天就只有覆雪的留白。

  雪里有一点耀眼的黄色,是露天贮藏的玉米棒——东北人的主食。过年时杀猪,猪肉整理干净后,也是积雪里挖个洞收起来。外面浇上水,水立刻就结冰,把洞封得严严实实。零下30度的天然大冰箱,你还有什么话说? 
 
  东北人说:南方才“冷”呢! 

  在外面不过逗留一刻钟,脸就开始疼了。我从来没有皮肤冻得生疼的体验。虽然风不大,但空气里似乎有把无形的刀,割得皮肤越来越疼。村里的孩子,每人的脸颊上都是红扑扑的两块圆。 

  至少我的鼻子、耳朵还在,实在没有什么理由投诉。听村里人说,难得有今年这样,一连几个星期温度这么低。听说有个跑运输的大汉,在外面给冻了大半夜,开始先是耳朵冻得生疼,后来冻麻了就没感觉了,他回家以后,耳朵滴下水来,用手一摸,整只耳朵都掉了下来。吓得脸色大变。此地不宜久留,还是回屋为妙。我伸手拉开门,刚要进屋,不好,手被门上的冰粘住了!

  见到我的窘态,当地人赶紧叫我不要硬拉,不然手上一层皮准没了。过一会儿,手上的热气把冰化开,手就能拿开了。这样的“见面礼”!见到我,当地人憨厚的笑着说:“你们南方才叫冷呢!”什么?南京的气温还是零上,比伏龙泉整整高出30多度,有没有搞错?“你们南方,屋里屋外一样冷,没一处暖和!”

  这倒是事实。东北屋里烧着大炕。“炕”是用砖搭的一个平台,与厨房的灶相连。灶膛烧火做饭的时候,就把炕也烤热了,炕又接着把整个屋子烘热了。东北屋里能有十几度,说“温暖如春”一点也不夸张。外面虽然冰天雪地,回屋一会儿就暖和过来了。南方没有烧炕的习惯,如果不开暖空调,人在屋子里也冷得瑟瑟索索的。

  炕占了屋子快一半的面积,在东北人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晚上铺上毯子睡觉,背上被烘得热乎乎的,肌肉松弛,血液循环,比Spa还舒服;白天把毯子收掉,放上一张矮桌就可以坐在炕上吃饭,边取暖边“烙壳”。“烙壳”是方言,就是聊天的意思。外面天太冷,所以当地人尽量待在屋里。尤其是女眷,有些老太太整天盘腿坐在炕头。 

  御寒,肥肉最好 

  每到一处,怎能错过当地的风味?尤其东北这么冷,更需要补充热量,可以趁机大快朵颐。比起米饭来,东北人更喜欢面、玉米和小米。但要御寒,肉是最好。当地的猪肉“猪”味特别重,外地人未必习惯。东北人豪爽,肉都是切大块,一上菜就是一大盆。他们吃起来更豪爽。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夹了一大条肥肉,看也没看便送进嘴里。我直为她血管里的胆固醇含量担心,老太太听了却哈哈大笑:“你们那套我知道!但咱们这儿天冷,身体需要肥肉,每顿不吃几块,人就发软!” 

  冬天蔬菜产量少,当地人过冬前腌了很多大白菜,不很咸却带点酸味,煮汤特别鲜。他们还上山采野菜来腌,加上点辣,佐馒头和小米粥吃。最有趣的是土产冻梨,走到哪儿,热情的东北人都拿出冻梨来招待外地客人。原本好好的鸭梨,放在野地里冻得像铁一般硬,而且浑身漆黑。吃之前,先得把冻梨浸在一盆水里。一顿饭工夫,水就结了冰,而梨却软了。敲开冰,拿出梨来一咬,冰凉、清甜,软中带着韧性。坐在温暖的炕头吃上一个,令人神清气爽。 

  漫漫长冬的神聊 

  东北农村还是典型的乡下,村里人一年到头主要忙农活。逢上农时就得起早贪黑,但深冬就完全闲下来了。待在屋子里只有天南海北的神聊,从街坊邻居说到镇上,也说到北京,说到克林顿。他们不怎么看电视,有的人家穷,还没有电视机。不过,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电视机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我在村里认识了一位91岁高龄的老大爷。他自豪的告诉我,他91年没有

【浏览713次】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我 要 评 论  
   用  户:
   认  证: 1+100=?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暂无评论!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hwh观点]
 
电话:   mail to:hs@mhwh.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冠城园6-6-7A 邮编:100088
Copright www.mh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