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辽西新发现/吉大无齿翼龙化石-白垩世飞行爬行动物
中国发现白垩世飞行的爬行动物无齿翼龙化石  2004年12月23日 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12月23日电 (记者马扬)一种早白垩世飞行的爬行动物新类群化石——吉大翼龙化石最近在辽宁省西部地区被发现。      该化石是由中国著名恐龙研究专家、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董枝明教授及其率领的吉林大学古脊椎动物课题组完成的。据董枝明介绍,“吉大翼龙”化石发现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上河首的早白垩世地层,距今约1.3亿年。化石的模式标本是一具接近完整骨架的翼龙,带有一个近于完全的头骨,其翼展开约1.6米,属于无牙齿的翼手龙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上、下颌骨无牙齿,颈椎长。      据专家介绍,翼龙类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距今约2亿年前,是最奇特的一类能飞行的爬行动物,也是脊椎动物向天空扩展的先驱之一。翼龙的胸骨发达,大部分骨骼中空或穿孔,前肢第四指骨极度延长,形成了飞行翼膜,延伸到身体两侧,以便更好地适应飞行。翼龙的后肢不发育,说明其在陆地上运动能力不强。到了侏罗纪与白垩纪之交的时期,一些翼龙牙齿消失,脊椎骨愈合,头顶有隆起的骨质脊。      中国第一架完整的翼龙化石发现于1964年的新疆准噶尔盆地。近年来,辽西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翼龙化石,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翼龙化石产地。但以往发现的几种翼龙化石均是有牙齿的翼龙类,仅“董氏中华翼龙”为小型的无牙齿翼龙,但属于古翼龙科。董枝明说,此次发现的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无齿翼龙为翼龙新类群,为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晚期组成增添了新成员,对无齿翼龙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进一步研究辽西“热河生物群”的组成及其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这一地区的古环境恢复和古地理再造提供了实证。为感谢吉林大学对此项目的支持,该翼龙的属名被赠予吉林大学,命名为“吉大翼龙”。     据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介绍,此次“吉大翼龙”的发现,是该中心成立以来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中所取得的第二项重要成果。此前的一项重要成果是2002年该中心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古果科”的建立及“中华古果”的发现。     新华网2004年1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