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传播


 
华文传播)- 华文 四海 海外 华人
文化动态)- 消息 观察 文脉 影视
原创文学)- 新作 心路 旅游 剧作
鉴宝赏奇)- 神工 珍奇 玉石 古玩
 
 
  华文天地   海外华文   四海华人   华人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文化传播
 

 

美国妈妈带领养女在中国的寻根之旅
美国妈妈带领养女在中国的寻根之旅 
2004年12月23日  

“你知道我在那里躺了多久吗?”诺拉悄悄地问那位医生。“
 
    一位美国单身白人母亲与中国养女的15天中国之行,让女儿弥补了些许文化和家园感缺失的遗憾。诺拉的故事仅仅是生长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孩子的一个缩影,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无法隔断与魂牵梦萦的故乡的联系。美国《洛杉矶时报》17日发表玛莎·格罗夫斯的文章,叙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诺拉的心灵深处有个空洞 

   “这是你妈吗?” 

   那个满脸困惑的二年级学生一会儿看看我的脸,一会儿又瞧瞧我女儿的脸———努力想把我的白人特征和满头金发与诺拉的黄皮肤、深褐色头发和一双杏眼联系起来。  

   “是我妈,”诺拉对她的同学说,“但我是被收养的。” 

   我松了一口气。为让诺拉对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豪,并让她心安理得地做我这个单身白人母亲的女儿,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这番努力有了回报,至少看上去如此。  

    三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七岁的女儿躺在同一张床上。她在低声哭泣。我张开双臂抱住她。“你知道吗?妈妈,当人们说我们长得不像时,我真感到难过”。  

    她的话刺痛了我。是的,我的女儿和我来自不同的种族,但我原以为我对她的爱会战胜一切。我认为,在具有多元文化的洛杉矶,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会与整个社会和谐地融为一体。  

    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正如我对家庭医生所总结的那样,“诺拉的心灵深处有个空洞”。 

   于是在今年6月,也就是在我收养泰秀(音)10年后,我和她登上飞机飞回她的出生地。我的希望就是,直接感受她出生的那个国家的风景、声音、口味和气味———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会让她开始填补这些空白。  

    我们并不是惟一这么做的家庭。几十个与我们有着同样困惑的收养家庭也加入了这个为期15天的中国之行。我这个11岁的女儿诺拉已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成为一个绝大多数群体的一分子;而她的蓝眼睛的妈妈则成为一个异域怪人。  

    我们没有幻想能找到她的家人。我们不仅希望能够登上万里长城,品味正宗川菜,而且还将访问我以前不能去的地方———中国政府管理下的泰州社会福利院。  

    此行将是发现之旅,对诺拉来说如此,对我亦然。 

         十年前第一次见到泰秀 

    1993年的春天,42岁孑然一身的我丝毫没有感受到跨种族收养所引发的担心和困惑。我一直渴望成为母亲。七年前的子宫切除手术治好了我的子宫颈癌,但也打碎了我生儿育女的梦想。  

    我想要个女孩,而中国则是个能满足我的愿望的地方,因为这个国家的福利院里女孩比比皆是,这也许是独生子女制度下人们重男轻女的结果。另一个好处是(或者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她的亲生父母不会打扰我们的生活。当时中国有成千上万可供收养的孩子,其中大多数遭到躲避超生罚款的家人遗弃。  

    在准备一大叠必不可少的文件的过程中,我也在为组合一个跨种族的家庭忙忙碌碌地做着准备。我天真地以为我正在做正确的事情———一目十行地浏览大量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籍,参加有关跨种族收养的研讨会,到唐人街品尝各种中国美食。  

    1994年6月,在高温潮湿的南京,我在一家饭店的大堂里第一次见到泰秀:15个月大的她还在蹒跚学步,一副被吓坏了的模样。福利院的一个工作人员试图把矮矮胖胖的泰秀推到我的怀里,她却一边拼命挣扎,一边大哭大闹。  

    自那时以来,我常常内疚地想,刚刚见到满嘴英语的新“妈妈”时她有多么恐惧。但在当时,获得一个可爱的女儿让我的内心充满喜悦。我几乎没有想过她失去的是什么。  

    我把她带到美国加州。多年来,单从表面来看我们是个快乐的小家庭。我和其他人一道成立了一个收养组织,现在成员已经有接近500个家庭。许多家庭收养的孩子要么上中文学校,要么参加中国传统舞蹈课。诺拉一直抗拒参加这类活动,我也没有强求她。在学校里,她更喜欢法文。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诺拉内心的压力与日俱增,原因可能是那些令其尴尬的问题以及同学们的嘲弄奚落。她的情绪也糟透了。记得有一次,她冲我尖叫道:“你不是我的亲妈!我多想回到中国与我真正的家人呆在一起。”  

          诺拉时常梦到亲生父母 

   在为中国之行做准备时,我阅读了简·郑·特伦卡写的回忆录《血统语言》。特伦卡出生于韩国,还在襁褓的时候就被一对保守的白人夫妇收养,在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上长大成人。  

    特伦卡很快融入美国的流行文化之中,因为这是她惟一了解到的东西。甚至在大学的申请表上,她也填上“白人”。但最后,她与她在韩国的亲生母亲和兄弟姐妹团聚,与她的美国父母日渐疏远。  

    我打电话给特伦卡,和她在电话里聊了许久。她谈到被收养的孩子的那种“愤怒但感激”的矛盾心情,这让我回想起我女儿的激烈言辞。 

   特伦卡还说,一些收养中国女孩的美国养父母正千方百计

【浏览594次】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我 要 评 论  
   用  户:
   认  证: 1+100=?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暂无评论!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hwh观点]
 
电话:   mail to:hs@mhwh.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冠城园6-6-7A 邮编:100088
Copright www.mh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