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背后的应用价值  2004-12-20 ● 陆锦坤 先是华文教学改革的报告书,再而是讲华语运动的标语,让人注意到华语在本地是不是时髦的(cool)的语言的议题。同时,报告书支持者的基本论调是以中国市场的强大经济力量为考量,鼓励大家学习华文华语,也是希望能配合及掌握中国经济崛起后在国际上所引起的影响力。 其实,任何人学习母语以外之语文及语言之动机,都基于语文本身内、外在因素所诱导。外在动机亦即所谓的实用价值,大部分以经济价值为主;而内在动机则是以吸收该语文文化内涵或对该语文之美感产生兴趣。 因此,所谓掌握华语华文,应该以语言和文字上的美感为依归,追寻华文独有的妙用。比如西方哲人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成了一个亘远的吊诡。但中华诗人以浪漫而优雅诗句来表达相同之意义:“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则另有意境。 教学原则,处世格言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传授方式也有显著的不同。传统上,中华文化不论是历史、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甚至企业经营等等,都几乎全部体现在文学上,少有分类各自传授。 单单在《论语》中,我们便可以轻易地学习到前述的所有知识。孔子的“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至今为人乐道,因为它们是教学原则,也是处世格言。 又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语文基础,也是近代人际关系及企业经营学里所常强调的双赢策略(Think win-win)。 “国民之所利而利之”及“藏富于民”的自由经济思想,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过。那些欲行仁政的政治家也可以从《论语》中寻求到治国的原则:如“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及“政之所急莫大于使民富且寿”等等当政之道。 在军事方面,我们也常闻“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等成语,不只在战场上可用,商场上也是一样的可用。 同时也因中华文化哲学思想又常以浪漫的体裁,丰富的词汇与优美的诗句来表述,故让人错觉地以为中华文学只是纯文学,忽略了它在各生活领域中的哲理,而没有加以应用,实在可惜。 其实,中华文化记载于浩瀚书海中,这些经典均是先圣先贤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现代人若能援引古圣先贤的智慧,妥善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必能事事悠然自得,游刃有余,进而提高生命的层次。 特别重视人的品格 不过,由于华族文化特别重视人的品格,认为一个人一切的成就是决定在于他之品格上。故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名言。结果将一切教育都视为文化教育,来培育人的品格、行为、价值观而忽略了文化中其他实用价值的取得。 “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也是从事华文教育者常常鼓励受教者应要培育的高超人格,但却忘了这句话在做事效率的偏差。若在工作上,只默默耕耘,不问收获,那来反省力量,又哪能有推动力来提高效率与创新。 换言之,由于华族文化太强调做人,以至忽视了做事的收获,因而让一些受华文教育者在工作环境里常吃大亏。 环顾周遭,许多受传统华族文化束缚的人,依然战战兢兢做个“文化人”,有时更因此倾向做位“逆来顺受”的沉默者,不想对应有的权力,提出要求,而情愿成为时代的沉默奉献者。这种“文化人”与西方经济学家所假定的“经济人”在行为及价值观上有巨大的差别。 “务实主义”便是以“经济人”的思维来做选择的倾向,它常常以做事效率及从得失的教训和现实的利弊来改变自己的理念及行为。在四五十年前的环境里,我国领导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须大力淡化华文色彩及它对社会的影响,以证明新加坡并非是第三中国的作法,在今日却需要为此做出巨大改变。 不论华教改革最终的效果如何,但从国际政治及国内现况的实际考量,我们都必须对保留母语与母族文化表示决心。 从新加坡人的语文应用状况来说,英语英文不只肯定将是我国第一语文,新加坡式的英语甚至将会是华族的母语,而华文华语必只是第二语文罢了。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大环境和总体政策并不改变的情况下,一切对华文教学改革的努力也有可能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渐渐失去冲劲。 ·作者是本地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