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7日 11日,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中山大学进行了一场开放式的演讲,她以港台两地的大学生为例,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让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在对比中寻找主题——“如果我是中国大学生”的答案。 【关于人文关怀】 没有贫穷记忆也要知道体恤 “在一篮有部分开始变坏的苹果里,我发现我的很多同龄人都会挑选从变坏的那些苹果开始吃,觉得这样不会浪费,而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好的,这样就知道了好的滋味在哪里。”龙应台首先举出苹果的例子,“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有贫穷的记忆。两代人经历的不同,注定了我们在每样事物,特别是对物质事物的分歧上,所作出的选择不同。” 她说:“我在渔村里长大,母亲就从工厂里拿回来尼龙线来编织渔网,10天工夫不眠不休,手都磨破出血,才领回80元。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都有这样的一幕,甚至包括父亲到邻居家借钱筹学费。我们这一代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造就了我们物质观的形成,懂得珍惜,懂得疼爱。”龙应台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港台大学生、研究生为“小康第一代”,他们没有贫穷的记忆,体验不了父辈们流离求生的艰苦,这样是很危险的。 “每个人,特别是真正成功、希望成功的人,哪怕没有贫穷记忆的,也要知道体恤,这种体恤是对与你们同处一个社会环境下的弱势群体的体恤。真正体恤了陋巷中的他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社会。”“而大学生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最基本的人文关怀。”龙应台说。 【关于奉献社会】 改革落后的维护先进的 龙应台说,香港令她最触目惊心的是“极度的贫富不均”,她说,希望能“奉献”的香港大学生,不必把十分遥远的任务放在身上,就是从最身边的香港社会做起,就大有作为。要对这个社会有所奉献,就要正视其“贫富的极度不均”,要努力改善;而对香港的法治、契约的进步就要积极维持,并发扬光大,这就是最简单又最难的奉献,并不容易。 “每个个体,要对他所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处境有所了解,才可以渐渐找出方向,对这个社会奉献自己。”龙应台更深入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有了解了这个社会,你才能改变最需要改革的地方,保留最先进的地方,并努力维护最先进的部分,才能对这个社会向前进步做出贡献,这是最基本的,是‘奉献’的方向所在。” “其次,大学生们要明白怎样去‘奉献’。”龙应台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大家,有一次,她在阳明山上,快要刮台风,在唯一的下山路上,她见到一位六十岁的农妇用双手把一根根被风吹倒的破裂的竹子重新扶正,方便山上的人下山。“这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奉献,令人敬佩!”龙应台说,“还在读书的大学生必须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大名鼎鼎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太阳星星月亮,那么不能发巨大光亮的人,可不可以心里想着‘只做一支蜡烛也好’,照亮身边的一圈人,照亮身边这个社会的角落?我认为这样就是一个非常非常远大的志向。” 【关于价值观】 “破”传统是为“立”新见 当被问到“当代中国青年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时,龙应台回应,可怕的是不知道“破”,一味顺从旧见;但更可怕的是“破”了之后,不知道如何“立”。 她说,现在大陆、香港、台湾,乃至欧美华人的圈子中,有很多孩子以“性、药丸、摇滚”为口号,张扬“现代”,家长们担忧这是“垮掉的一代”,但事实上,关键的是这些孩子究竟是真的以这些不健康的物品亲身尝试,还是只是一种引喻式的表达自己声音呢?如果是前者,注定是虚无,会被时代惩罚;但如果是后者,就说明他们的反叛目的是在于“重建”,“破”传统的只是为了“立”新见。 龙应台说,“我们今天是从一元价值的时代,进入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年轻一代要求的‘解放’,实际上他们还保留着很重的传统文化,磨灭不了的文化,使他们勇于挑起责任。我们所面临的绝对不是一个价值被‘破坏’的问题,而是一个‘价值被重估’的巨大的考验。重估价值是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 “因此,大学生要懂得怀疑,在学习中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用全球的眼光去观察,创造一个成熟的社会,是最关键的社会责任。”龙应台说。 此外,她还谈到了同一社会下青年人不同价值观的定位。“有些青年人追求时尚,不谈政治,实际上就是只关心自己的事情。”龙应台认为,“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但如果百分之一百的人都这样,这辆车就毫无方向地乱冲乱撞。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这样的人越多,这个社会就越有组织,越有方向。”(记者/谢苗枫)     来源/南方日报      2004-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