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9月20日   恐惧有永远的市场,罕有商品不利用消费者的恐惧心理去达到推广的目的。电影不单不例外,而且是推销恐惧的急先锋,史提芬史匹堡的《大白鲨》是典型恐惧电影作品,日本片《午夜凶铃》在香港卖座,引发鬼魂潮又是一个例子。近日,《鲨海22小时》又以小型制作获得美国票房佳绩,再次证明善于利用恐惧是财源。 并不是惊吓片才利用观众的恐惧心理,即使是温文的爱情电影,也会利用爱情的得失,令观众感到甜蜜中的风波。喜剧也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不只是“殭尸”,即使在平稳生活中那种突然出现的惊吓,在惊吓后的爆笑,同样是应用恐惧。 布什利用美国人对“九一一”的恐惧,来达到巩固权力的目标。电影制作者如果不懂利用群众的恐惧心理,或者仁慈地以为愚弄观众有点不道德,即就无疑于自我埋葬。 《鲨海22小时》没有让主角从鲨口逃生,可能是根据现实描写,更大可能是一次推理的结局。世界上有无数的防鲨网,有很多人在危机中化险为夷,在绝望的时刻发泄和自我解嘲,无一不被编导所利用。 恐惧是生物自卫的警觉需要,过度渲染恐惧则是人类社会的危机。当电影人在大量利用恐惧,制造社会不安甚或战争的同时,是否也能利用另一层次的恐惧,平衡社会的危机。 利用鲨鱼吃人的恐惧,有电影市场;担心物种不平衡,人类生活最终受威胁,也是利用人类恐惧来达到环保目标。利用一种观众恐惧去反另一类恐惧,达到平衡观众心态,是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 “九一一”给美国甚至全球带来恐惧,反恐成为多数国家急于要完成的目标。美国领导人利用美国人的恐惧,制造战争,肯定是一项历史错误。荷里活电影在这个时刻,能炮制哪种电影,令观众的视野能看得更远。有些电影人理直气壮地指出,布什的错误,那是不够好,要做的应该是揭示错误所引发更强危机,也就是更能挑动美国人在另一方面的恐惧,这才是较有效的和平手段。电影评论者如果不能站在较高层次看世界,所起的作用会很多局限。      香港大公报  作者:陈清伟      2004-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