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22日 本月11日23时10分,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朝闻,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6岁。记者昨日从王朝闻同志治丧委员会获悉,王朝闻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明天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第一告别室举行。而王朝闻的数位生前好友,也对记者回忆了与王老先生的交往,他们都对王老先生的人品和艺术成就赞不绝口。 
       艺术  艺术欣赏上他是天才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我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王先生有交往的。那时候王先生写了一本书《论凤姐》,用了五、六十万字的篇幅来研究《红楼梦》里的凤姐形象,我特别研究了他的这本书。  王先生在美学、艺术理论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建树,他的一系列美学著作属于一个时代。他做的不是哲学美学,而是艺术美学,他对艺术欣赏过程的理解是中国美学领域中的重要收获。在艺术欣赏上,在对艺术的理解上,他是个天才。  他的美学是活生生的  肖鹰(清华大学美学教授)  王先生非常重视艺术中的一些现象,他的美学让人感到活生生的,他把理论跟日常的美学实践和美学感悟结合起来了。他善于在别人认为很平常的现象当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他的美学是有血有肉的、新鲜的。  很早的时候,我就读过他的《审美谈》,书的风格跟他说话风格一样,亲切、生动、轻松、质朴。他主编的《美学概论》是上世纪80年代初新美学思潮时期的一本极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书籍,目前在很多高校还是必读书目。当然,这本书并非他的个人著作,而是他主编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并不能充分反映他的个人风格。  治学  态度严谨身体力行  何燕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  王先生早期的雕塑作品《民兵》一直都放在自己家里,我每次去他家都会被这尊体量不大,但非常到位的作品所感动。从这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王朝闻先生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  为了创作雕塑《刘胡兰》,王朝闻先生不仅查阅、研究了与刘胡兰相关的大量资料,还深入实践,探访了许多群众。今天再见雕塑,会不由感到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雄气概。  王先生是一个艺术敏感性极强的艺术家,哪怕是一块小石头,他都会非常留心。同时,他又是一个治学非常严谨的学者。当时,我经常向王朝闻先生约稿,有时他本来已经交稿了,但还会因为措词方面的一点推敲,让家人把稿子拿回去,再作修改。和现在许多纯粹的理论家不同,他注重将艺术思想、艺术观点和创作实践联系起来,他一生就是这么身体力行的。  不顾年高坚持工作  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去年,王朝闻先生提出编著《中国艺术科学大系》丛书,他认为,随着中国开放的进程,艺术学科的各领域都有了新的发现和成果,应该进行新的研究和思考。最早,我希望王朝闻先生任主编,但先生婉绝了,要求让我来当主编,自己任顾问,同时主要负责艺术美学方面的编撰工作。年逾9旬,但仍坚持每天写1500多字,但没想到的是,当艺术美学方面的书稿即将完成时,老人却走了。  待人  不愿影响他人兴致  肖鹰(清华大学美学教授)  我和王先生交往印象最深的是在1993年的中秋节。那时候,我在汕头大学工作,王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到汕头大学访问。当时我陪他到丰顺县看了当地著名的“烧龙”。  “烧龙”是当地客家人在中秋节时候的一个仪式。中秋节那天,当地有很多活动,但“烧龙”是高潮。到了午夜,很多年轻人光着膀子舞动着长达十几米的纸扎龙身,并在舞动的过程中把纸龙点燃,继续剽悍地舞动,场面非常壮观。  因为这个“烧龙”的时间非常晚,而王先生那时候已经80多岁了,为了让王先生能好好休息,我们都劝他不要看了,但为了不影响大家情绪,他还是坚持要看。是日午夜,看“烧龙”表演时,他显得很激动,整个晚上都兴致勃勃。  开朗健谈毫无架子  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上世纪50年代初,美研所成立时,当时黄宾虹任所长、王朝闻先生任副所长。2000年底,我到艺术研究院工作,和王朝闻先生的接触非常密切。我经常去他家和他讨论曲艺、美术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他性格开阔、健谈?熏有一次,我们一直谈到了晚上10点多,我知道先生年事已高,怕他累着,就提出告别。哪知他提出休息一会儿接着再谈,于是就只在床上躺了20多分钟,就又接着和我聊了起来,这一聊就又是好几个钟头。  据了解,此次王朝闻同志治丧委员会的主任由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担任,王文章任副主任,成员包括王蒙、贺敬之、龙瑞、田青等29位文艺界人士。王朝闻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文化部领导及王朝闻生前亲朋好友将会出席仪式。据王文章介绍,王朝闻先生担任顾问的《中国艺术科学大系》丛书争取4年完成,明年8月计划出15至18本。  相关链接  王朝闻简介  1909年4月生于四川合江。中共
|